【《认知驱动》读书笔记】
自从开始持续读书和写作,我就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在坚持阅读和写作。
但是,看到标题你应该也知道,现如今,我对这个“长期主义者”概念的理解是出现了偏差。得益于这本书,让我可以通过这篇笔记,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剖析。
先来看看周岭对目标和动力的理解:所谓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是来自于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所以,对于每年年初设立的flag的方式似乎并不可取。
也就是为什么每到年底复盘,我们很多人的flag往往是用来倒下的。归根到底,当初设立的阅读、写作、跑步的这些目标,要么坚持不下去,要么是坚持得痛苦不堪。
作者认为,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并不是因为“我不得不如何”,而是“我想要如何”,英语中的have to 和want to 最能区分二者,这就是我们的认知驱动。成为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最好的模式就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
要保持长期乐观,就得看清机制,寻找某件事的意义。樊登老师讲过一本《这本书可以让你戒烟》,这可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戒烟的书,其中的机理,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作者亚伦•卡尔认为,我们之所以戒烟无法成功,是因为我们不清楚烟瘾形成的真正机制,而是单纯地依靠意志力,意志力这种东西,你懂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太难了!但是如果我们彻底了解了烟瘾的来龙去脉,看清吸烟的本质,才会从心底觉得抽烟是一桩记不划算的买卖,这样才能不靠意志力轻松戒烟。
要持续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当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的好处时,就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是一种损失,有了这样的认知,自然就能获得方法论,这会实实在在地增强我们做成这件事情的信心。
所以说,我们想要定下一个目标,就应该先阅读相关的书籍,并询问专业人士,而不是一时兴起,兴冲冲地花几分钟写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计划。看不到好处和方法的目标,非常单薄,无法坚持一年,甚至三个月。
短期的悲观,就是要让自己在舒适区的边缘保持拓展,这个过程肯定不会让人觉得愉快。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这件事的意义让我们的情绪脑发挥作用。
作者说:“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他的眼界之内,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其实在他心里早就标记好了”。心中的标记其实就是对这件事的思考,包括思考意义并进行心理建设,涉及到你想通过这个目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和贡献。
这就是寻找意义的过程,这是在训练我们的潜意识,把这个意义植入潜意识,从而影响本能脑和情绪脑驱动我们的行为,牵引我们前行。
保持当下的愉悦,就是需要我们转换视角,换取正反馈,感受好处。确实,我有时候也在想,我这样坚持阅读、写作、跑步,最终的理由是什么?等我坚持的第十天,第100天,甚至是第十年的时候这些理由是否还能让我迈开步子,打开书本?会不会到时候碰巧某次偶然的停顿,让我再也无法拾起这份坚持?
我所谓的坚持,只是不想让自己心里产生内疚而已,我要如何解决成为长期主义者的“最后一公里”?
这本书在这里给了我答案:我们要意识到无论是任何一件事情的持续,不是一种牺牲,也不是一种那个权利的剥夺,而是一种收获和解放。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在坚持,那就是产生了一种牺牲感。
坚持写作,牺牲了刷抖音玩游戏的时间,早起,牺牲了温暖的被窝,锻炼,牺牲了自己舒适慵懒的时间………
就如前篇笔记《为什么我们会关注负面事物》中所言,我们天生对负面事物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所以牺牲也好,权利的剥夺也罢,都是对负面事物的关注。我们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把注意力放到收获上:写作的过程,又是一次对自己思维的训练;这一天早起,又能享受安静祥和独处时间;每次锻炼,都能让自己感受分泌多巴胺的快感……
这些不是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这些正反馈,才是让自己不断持续的动力,就算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瓶颈,也还是会让自己在不断精进的路上持续前行。
长期主义者不是苦行僧,也不是自虐狂,他们的动力来自与内在,看清机制、寻找意义、感受好处,才能在这条路上昂首阔步。他们不需要坚持,因为这如呼吸般顺其自然,无需意志力,无需外界动力,一切随心。
(本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