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的朗诵活动群中的群主已经给我说了好几回,要我独立主持一期节目。尽管他一直鼓励我说“可以的”,可是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我谦虚,而是我真的不行。
要承认自己的不足,真是件痛苦的事情,毕竟是揭开脸上的面纱,露出真实的自我,袒露在眼前,一层一层的剖析、瓦解。每一次的触碰都是血淋淋的疼痛,可是要成长,就要真实面对自我。
朗诵,是一门高雅而少众的艺术,它要求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而且要有标准的发音和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同样需要有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它不是我们自己在家里随随便便的诵读。
参加了朗诵活动之后,我才深刻地意识到,原来自己就是故事里那个井底的蛙。没有见过外面的世面,就以为天空就那么大,还对身边的人不屑一顾,自以为比别人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俗语自古就有,可是囿于自己从不爬出井外,见不了外面的天,看不到外面的人,自我感觉就一直很不错。
之前的朗诵自己只注意要情绪激昂,感情饱满,可是真正走进朗诵,才知道,那不叫“朗诵”,那叫“吼”,那不是一种让人舒服的艺术,那是一种表演,一种夸张的表演,听了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一味地吼高音,把自己累的气喘吁吁,也把别人听的耳朵轰鸣肿胀。
可是要我承认自己和别人有差距是一件不堪的事情,毕竟自己爱好了这么多年,也是小有心得。但不行就是不行,与其沽名钓誉地打着“谦虚”的名号,忽略不计他人内心的不认可,不如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人,只有撕裂了自己,看到了内心,才知道,自己究竟缺少了什么。
人,只有面对血的事实,才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明白原来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保护膜中,自我安慰着。
撕裂了口,舔舐着伤痕,尽管会留下疤,但那是你成长的记忆,你会向着美好出发。
甜妞,名字叫甜妞,其实为人处世一点都不甜。
说话喜欢夹枪带棒,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如自己,一旦机会被别人争取到,总是背地里说风凉话,把人家之前不光彩、能力不行时的表现翻个底朝天,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他(她)不行。
似乎别人没有表现出一点是运气好、领导赏识、潜规则的尴尬,见到她矮三分就不算作罢。然后她洋洋自得地表现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嗯,其实我比你强,只不过你的手段不高明罢了。
事实上,但凡单位有些重大的事情,鉴于她也算老人,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领导不是没有考虑过她。每每领导旁敲侧击的向她试探:有一个工作你感觉怎么样,要不要尝试一下。她总是扭扭捏捏地说:哎呀,我不行,这个工作责任太大了。
一开始,领导以为她谦虚,不好意思强求她,只好鼓励她:那好,下次一次要争取啊。之后很多次这样,领导就直接不再考虑她了。可她又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生不逢时的幽怨和偏激。
终于,一次很紧急的任务,因为可派之人都在外地忙公务,领导只要把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赋予了她。她终于得偿所愿,想要小试牛刀,可是面对复杂的工作内容,她楞眼了,原来她一个人根本就处理不了。
这么多年,她一直以为自己人前的“我不行”只是一句客套话,只要有人强拧着她,她一定有能力、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却不知每一件工作的背后都是他人辛苦了若干个休息的时间,绞尽了多少脑汁,苍白了多少白发,才构思好一个工作方案。而她一直在对别人冷嘲热讽,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怨天尤人上。
与其对别人优秀的表现冷眼旁观,而自以为是的认为很谦虚”,不如认清现实,脚踏实地,认真专研业务,提高能力,这样给你一个机会才可以勇敢的说“我可以”,而不是“我不行”。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是说一个中文系的男生冲动之下,报名参加了学校里的英语辩论赛,联合了系里几个同学,呕心沥血、日夜煎熬,只为比赛那天能够有不错的表现。
可是比赛的前一天,团队里的一个男生,竟然气定神闲的打来了电话:我不行,我不去了,我不能中文系的脸。他这边倒是无事一身轻,可是剩下几个人是焦头烂额,又深受打击,缺少队友的队伍辩论赛时更是不能和独占先天优势的英语系相提并论,自然是溃不成军。
同学,你的一句“我不行,不能给系里丢脸”,直面自己的不足,可是你并不值得称赞,因为你是不负责任。
不要把“我不行”始终挂在嘴边,你以为自己是谦虚,说的时间长了,你自己也就认为自己不行了;不要以“我不行”为理由,那只不过是你推卸责任的借口;你自己都认为不行了,别人凭什么一直认为你可以呢?
学习、工作,为人处世,认识到了不足,重要的不是说“我不行”,而是我怎么解决。真正的谦虚应该是而不是了真才实学,胸中有丘壑之后的淡定自若,从容不惊,而不是内心荒芜的遮羞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