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关于职场方面的,书内容堪称是20年职场老鸟实用心经,这书呢感觉和大多数指导书差不多的思路~主要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及作者看法重点阐述了“职场”与“理想”两个老话题,看完后个人觉得很多内容确实也挺实用,有一定指导性。不过也感觉和不少所谓”职场“老鸟般的指导书一样“教科式”。
看完这书呢,我突然有种冲动,很想唠点心里话。
不过想了半天,写点啥好呢?指导教科文?NO,不存在的。心理挣扎纳闷了半天,既然这么应景,这几天”狗屎运“又不少人夸赞了我,干脆就顺着这教科书“聊聊理想”鸡汤吧!讲实话,写这玩意还怕你们不感冒,毕竟这话题也着实有点“聊烂”了。
不过想想现在的”浮躁风气”,这个鸡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经常脑补一补的~严肃点说,内容也都是自己思考的干货,还是希望能与你产生点共鸣!
平时很喜欢交友,据我的了解呢,身边很多毕业不久的童鞋现在大多数都过得不是很理想,交流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词就是“穷”了。
哈哈,想想工作每个月“干瘪的钱包”与“拼命干活状态”的鲜明对比,想必不少人心理都在滴血,有木有?反正我最近也是“穷”得吃土,感同身受!或者说又回了“理想的丰满,现实的残酷”命题。但想想呢,理想还是要有的了,俗语说:”人若没有梦,和闲鱼有啥区别“呢?所以还算个有志青年的我今天想做个”鸡汤哥“,结合自己实际经历,写点接地气东西,如果你也经历过,我想你应该会喜欢的,往下看....
先说说自己吧,到今天,掐指一算,时间真快,一晃毕业工作都快近一年了,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与成长”,想想还是很有味道的。顺便问一下,此刻的你不知过得如何了?虽也只算个“职场小鸟”,但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也是国内前二十(985/211)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从校园到工作,很幸运,一路走来,还算“自律的我”也获得过不少人的认可。
最近又调来了深圳工作,都在积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一些校友等朋友交流比较多,从在阿里、腾讯、京东、华为、OPPO、创维、电信、斐讯等行业顶尖公司工作的优质青年们身上,我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理想”光芒,也学习到很多。交流的人越多,真的越感染我,所以诸多想法涌上心头,以下篇文有些内容也是与他们交流启发的,在此感谢各位优秀老友了。
另一方面最近也恰逢大学毕业季和高考“解放季”,作为一个还差强人意的“知心学长”,“理想”、“现实”“工作”等话题算下来也是和学弟学妹们聊了无数次。
这让我想起了马云baba的名言:“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没错,理想是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认可推崇这种理念的,因为不只一届毕业的朋友有和我说过“有时候觉得人真的很搞笑,走着走着,发现当年的理想竟然散了”,现在只想多赚点钱,没时间想其他的。不知道现在的你也这么想?
此刻的你,职场“大佬”也好或像我一样的“职场小鸟”也好,亦或还在上大学或即将毕业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你.....有缘相见,不防来瞟几分钟,一起聊聊!
一、“穷”专业VS“富”专业
想起刚毕业那会,真的好多人问过我什么专业毕业的,但我回答之后,可能是我的专业对大众来说“有点偏”吧,所以一般的人听完后都不说话;哈哈,本来聊得好好的,有时候就会陷入深度尴尬场面中....我想你应该体验过这感觉吧,问了很尴尬~所以开篇聊下“专业”吧,讲实话,我深深感觉到有些人的"专业偏见"观念真滴很强!唠唠大众眼里的“穷”专业与“富”专业。
何为“穷”专业、“富”专业?有专业书籍将其解释为“人们根据各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薪资情况总结出来的主观推测”。就比如:金融行业所对应的国际金融、工商管理专业等就被称为“富”专业;而哲学系、历史系、社会学系等就被称为“穷”专业。
看完这个解释,从物质角度来看,作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的我,心理真的有点香菇蓝瘦~那么讲真是不是金融专业毕业的人出来就一定会“富”呢,而哲学系、社会学系毕业的出来就一定的会“穷”呢?我认为这种逻辑听起来好像着实有点太扯了。
就拿我们社会学同专业的人来说吧,很多人估摸都会说你们这专业毕业学生是不是都应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实则不然,选择企业工作/创业/读研读博深造打磨专业性的童鞋比例更大得多,相反我们同届考公的真不多啦!
作为”穷专业“的社会学系学子,在周边的这些同学中呢,有家里很有钱不愁吃穿、随时可继承家业的;
也有因所读国内本科高校还不错,本科毕业就出国到全球TOP50、100等顶尖高校镀金深造的,我想以后这批人回国或在国外找份薪水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工作也是不难的,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指日可待;
当然也有继续保研或考研到国内各大985一流名校攻读研究、跟随国内前沿学者学习的,日后成为学术大师/政坛风云人物也是指日可待的,毕竟学校也是培养了目前在任的很多位市委/省委书记等政坛大牛了;
还有自己创业有点钱、在某些人看似混得还不错的,我想来日方长,他们也是有希望在商海谋得一亩三分地的,因为之前毕业的同系前辈也是有过成功的;
当然最现实、接地气的估计就是像我一样童鞋了,毕业选择了到大企业工作搬砖,每天都在为”五斗米“和心中那个“诗与远方”不断摸爬滚打着。
不管如何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是这样想的:“未来不可期,一切皆有可能”,因为每个优秀童鞋身上,都是有“富”希望的,这里的“富”,我认为不仅是物质上的富,也是精神的富,这才是实现一个人全面的“富”。
事实证明,从物质上看,很多金融专业毕业的人并不一定会“富”的,社会学系毕业的人也不一定会“穷”,比如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典型的人大社会学系毕业的企业家代表,而伟大的阿里帝国创始人马云更是英语专业毕业,当然还有这般数不胜数的优秀各界代表...
不过如果你是真想从事科研或技术类专业工作,我觉得还是要好好选专业,对口最好,虽然数据证明毕业生5年以上还从事专业相关性较强工作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
但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背景下,能留下来打磨的专业人才一定会是”社会中流砥柱“,我觉得专业对一个人影响还是很大的,影响你的思维方式等等,有时候也许是一辈子的。
就像读社会学专业,就让我对社会政治等方面很感兴趣,每次唠一个话题都可以唠上好几天的,虽然这专业目前也没给我带来太实际所谓的“物质产出”,但潜在影响让我觉得这专业也挺神奇。所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好好搞就行!
综上,很多实际案例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很多人眼里物质上的“穷”、“富”专业逻辑是不成立的。因为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我认为只有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才是江湖职场的主导法则。
不管你毕业于什么专业,不信的话试观察下你周边大多数混得比较好的人,问问混得好的主影响因素真的就明白:能力是基础核心,只有身上真正具备相应核心竞争力的人,加上机遇等外在因素,最后胜者才是成就理想的王道。
二、就业/创业与“拼爹”
1、就业:说到就业话题,心里想唠的真不少~在这问个问题,曾经历过刚毕业那会,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扰:“我想做的工作,人家不要我;要我的那些工作,我却又不想做”,怎么办好呢?迷茫期,香菇蓝瘦啊......
最近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被这个共性问题困扰!有不少学弟学妹拿过相似话题同我交流,即使身边很多所谓“985名校”毕业生,“穷”、“富”专业童鞋都有问过:“学长,我最近有点愁阿,毕业该做点啥好呢,麻烦给点建议呗。这个公司的岗位待遇我看着都挺不错的,公司也挺好,但其实我又不想去,我想做....还有那个公司招聘的XX岗位,我觉得很好,但别人又不要我,好难过啊...听完心里有点呼噜呼噜......省略N句。
嗯,我也认识不少外校的童鞋,现实就是哪个学校毕业都有迷茫一大片的。
一晃眼,想想毕业到现在,自己也可以说在社会上厮杀近一年,与“职场老鸟”相比,工作经验丰富不敢说,但这一年过得也算充实丰富,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创造业绩,也获得不少同事领导认可,心得体会也算有一些。
想起校园那会,满满回忆阿,社团、学生会、各类荣誉奖励以及折腾所谓的在校“创业”等校园必修课项目也都算做得还可以,成绩也同步没落太多,年年都拿了奖学金。不过别误解,拿的不是国奖之类(一个班就一个学霸有机会),因为总搞其他事情,遗憾学习没有玩命搞~也曾和同伴团队风风火火一起前后协助搞过多场移动、广汽集团等国内名企大小校园招聘会。从学校到工作,也可以说结识了当今中国最优质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一批青年,感受或认识了来自某些行业的著名企业家及职场精英,还算收获满满!
那个阶段,自己也有过迷茫,但在就业上,确也还算清晰,可能是个人在校经历的影响吧,当时毅然选择就业,在校招中斩获了近十个名企offer,当年也有想过去做教育或是做人资等等,和身边很多同学一样都总想这想那的,对工作与未来满怀憧憬。那时也受到一个著名教育集团分校长(北大毕业的)邀请我加入他们团队,觉得我挺合适他们公司(当时一起竞争的都是清一色的南大、武大、重大等985高校的)但思考过后,我还是毅然拒绝了这个机会;也有好几个名企领导和HR找我聊过不少,认为我做事与态度都很不错,诚邀我去他们公司~这应属“要我的那些工作,我却又不想做”。在此很荣幸,还是很感谢大佬们的认可!
我也很幸运,有“既想做人家又要我的”,后来一个很偶然机会,有点”懵“地毅然选择扎进了旁人都认为年轻人会过得“苦逼”的销售行业,而且还是现在外行很多人公认“水深火热”的家电行业。
想想这一年来,自己也是过得非常不容易,在底层摸爬滚打了近一年,上个月调回了深圳集团总部,在此之前,也有过无数次离职想法(关于工作篇,有机会详细道来)但自己的坚持加上平时的学习积累,每天的忙碌与充实,着实成长成熟了很多,也许”痛苦中成长的速度更快“吧,至少最近和来自阿里华为等公司的朋友交流,一样也能侃侃而谈,想法也没落后。
直到昨天还有集团HR和我说“你可是别人的偶像啊,今天有学生面试都提到你了,要像你一样”。真的超级惊讶,感恩前行。这也许就是工作及不断”痛苦“的积累带来的成长吧!
所以如果你没毕业/刚毕业,迷茫于就业,我想这其实都是正常的,都这么过来的,一个过程而已,切忌心急焦虑,没多大点事。不防沉下心来,考虑用下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点、威胁)去认真分析下自己、即将从事的行业/岗位(最有效快速的方法也可寻找同行/同公司/同岗的前辈咨询)
有时候其实多听点声音,多综合下意见,并结合自身性格等实际去判断做出决定即可。
要相信,觉得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突然想起伟人邓爷爷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是这样的。我觉得呢,最后你如果通过努力与实践发现行业/岗位不合适其实也无妨的。我始终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有时候多点勇敢,多点思考,多点接触,机会点一样会很多的。
因为很多事情也许真的并不是你做之前想象那样,认真做了之后其实也就”这么回事“,亲身经历过就有发言权。
当然我是不提倡随意更换工作的,能沉淀打磨最好,因为新人跳槽成本更高。但其实至少圈里的朋友中努力后觉得实在不合适,勇敢去换个环境也仍过得还算不错的也不少。
就业嘛,工作嘛,其实随心而走就好,乐观点看,很多时候没必要委屈自己,有些女生乃至男生,被领导同事叼几句就闹心翻腾得很,其实没必要~看开点,多总结反思,经历后,你回头再来看,很多事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2、创业:聊到创业,我想这是很多人都绕不开梦想般的词,虽然我也没真正搞过/搞成公司,严格来说不算真正具备发言权的。但还是想结合所观所感及自己当年的经历激情想聊聊。
创业,这个东西呢,似乎离我们这些“职场小鸟”/大学生似乎很近又很远的话题,大学时,我也曾折腾过这块,整过线上服务平台啥的,但也算是小打小闹,最后大四就以微博资金转让出去了,呼呼地收场了。所以个人还是觉得”毕业不要轻易去搞创业“,付出成本可能会很高。
聊聊我身边实际的创业例子吧,身边现有毕业后就创业开店的,但这些人中,几乎结局都是投入了父母十多万或几十万血汗钱去风风火火搞了几个月,最后迎来的是失败收场,最后又只能无奈地选择找工作;
也有风风火火结伴几个朋友,怀揣着教育梦,一起办起了教育公司,但最后因为资金周转、品牌、团队等实际问题面临招生难、交不起租金、甚至连生活费困难等问题,最后也是失败收场;
也有算还好的,家底还丰厚,受父母创业环境意识的影响,自己能顺利有资金和意识去做点生意的;
也有在职场奋斗多年,不满现状而离职,和某些“有志青年”一起做着连锁公司梦,最后通过自身努力及卓越的商场天分能力获得了资本家投资,顺利开上多家连锁品牌店,直至年营业额破亿的学长们。
这些例子都是我身边见到和了解到真真实实的,但讲真身边现在能创业成功的实际案例真的很少很少,能幸运破局出来的很难。破局需要的因素很多......
从新闻报道的真实调研数据来看,中国大学生目前创业成功率不足5%,也就是说有95%的人都会在这条梦想的路上夭折。所以我觉得咱不要一味看到那5%成功的人,就盲目一头扎进去,没准备好,最后有可能会输得很惨。
讲真,其实我也是有过创业梦的,折腾了很多,包括身边很多有志的朋友也一样,不甘现状,但最后很多看似校园里”牛逼的人物“都和我一样选择了到企业工作先沉淀。也许某一天这条路我们都可以再走一走,但开始的时候也许不是今天。
当然我不否认你也许会成为那”5%”暂时成功的人,毕竟现在90后创业者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了,如果你很有创新意识、资金、团队等必备条件,也不防放手去试试,挑战自我,说不定万一真成了呢,再不济那也会是你人生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无拼搏不青春。
如果你能力还不够,也无特殊资金等资源,加上毕业经验不足,那不防慎重点,先选择就业再择业或创业吧。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来日方长,心中的“创业梦”,咱不防日后有机会再战他一片天地!
3、拼爹:说到“拼爹”话题,毋庸置疑,这社会能有个“爹”拼真是几辈子修来的,有的话可一定要好好珍惜利用。
从社会分层论来看,社会阶层固化已是当今难以改变的事实,如今的阶层金字塔式分布,大概10%能“拼爹”的人均属金字塔顶端阶层,却牢牢掌握着这个社会80%的资源,而像一般工薪阶层可能努力的方向也仅是个小康亦或是中产阶级,这即是一辈子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拼爹”的人都属于这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群体,有着雄厚资金等资源,可以说他们要想搞,这两条道路基本都能打通。
就拿“国民老公”王思聪来说,我们且先不论其自身能力如何,王健林给他的几个亿锻炼费就够很多人几辈子的了,他只要资金使用稍微得当,就能顺风顺水地赚,想想几个亿光存余额宝/银行一年利息有多少?按18年银行年化1.75%算,本金1个亿一年的利息收入就是175万。也就是说王思聪完全可以一年什么都不干,躺赚很多人多年工资总和!这还是不投资其他情况下赚的,算算可怕吧!所以说“拼爹”圈中的资本世界-钱生钱不言而喻。想想王健林的小目标“一个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不存在的!
中国的“圈层社会”,现在玩的很多真的是在拼人际关系和圈子阿。慢慢地你会发现,“越高端、越优质有修养的人越会互相支持,抱团发展,因为你好了大家都好”。相反,越低端、层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欢去彼此诋毁或嫉妒,因为我不好,我也不想让你好“。
所以说,你所在的圈子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你未来的发展及增长,我认为一个人的”格局和思维“太重要了,和有格局思维的人聊天,会让人感觉很兴奋,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在阿里华为等公司的一些朋友。那么在职场或学校,我们想办法通过努力提升自我也好,发展人脉也好,增强这块日后一定会深深影响你。也许在某一天,能给你带来就是质的飞跃。
从我实际感受来看,大学没毕业前,就有的同学家财万贯,不愁车房,没毕业父母就已经准备好了豪房豪车。
有的人家里豪车多辆,花钱随意,对他们来说,我交流得出的想法,他们希望未来能借助家里强大力量及自身名校毕业等背景去继承家业或再造个政坛风云,毕业出国或深造学习成了这群人更多的选择,也许未来,他们即使比普通人努力少很多很多,也一样能获得普通人乃至奋斗几辈子的“小目标”。讲真,这是很现实的。
说到这,其实让人最可怕的是什么?
从我看到的,身边这类朋友中有不少很努力向上的,相比某些学生的游戏、恋爱、扯淡的人生状态,熬夜看书学习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反而成为他们的常态,抛开背景不说,他们自身的优秀其实就已经超越很多同龄人了。
俗话说:“最可怕的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所以说到这,不要总以为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只会“拼爹”,坐享其成不去努力,有些人很低调,他们的努力真的远超乎你我的想象。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微弱机会追赶上他们脚步。
记得之前有篇很火的文章标题写道,“我努力十年才能与你一起喝咖啡”。这很生动揭示了阶层严重分化的现实,但我认为,我们想想如果普通人努力上十年也能够和更高阶层的人一起平等地喝上咖啡,这也是个大突破了。因为这对于底下阶层人来说,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阶层历史性的上升与跨越。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创业中,既然我们无爹可拼,那我们就只好拼自己了。
作为普通人,至少我也曾通过自己的高考努力考进了国内双一流985高校,获得了中国1%的优质教育机会,之后又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培养了社交、沟通等能力,在校经历也可以说还算丰富多彩,从最初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到毕业校招中斩获不少公司发出的offer,这对我来说,是不断的机会与认可,每一步都意味着巨大的跨越。
社会虽很残酷,但心怀梦想的我,工作后的努力也获得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少喝“毒鸡汤”,未来虽不可期,至少通过自身努力与某些外在因素的把握,我始终相信未来的我们年轻一代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找到兴趣点,坚持下去
最后一个话题聊聊我们眼里的“兴趣点”。何为兴趣点?从专业心理学解释,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通俗点讲,举一例子:比如说某些人对奢侈品感兴趣,那么应该是只要能够看到、摸到奢侈品的面料,体会到它们的剪裁与版型,能够读懂它们的设计,已经是莫大的快乐。
当然,他们也会倾尽所有购买自己喜欢的单品,向品味致敬。这样才是对东西怀有浓厚兴趣,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兴趣。相反,某一妹纸怀着对奢侈品的浓厚兴趣,有幸成为了一家奢侈品公司的市场助理,但三个月后自动离职了。其离职原因很简单,她觉得原来在奢侈品公司工作的人,一个月的薪水还不够买半双鞋子。这说明她对奢侈品感兴趣是假,对穿上奢侈品有兴趣才是真。
就拿我们身边很多同学来看,不知你是否有留意,特别是很多女生,毕业可能会优先选择从事教育相关等工作,我听过不少人都说自己对这个很感兴趣,也挺符合自己性格之类的,但凭心而论,这么多人真的都感兴趣吗?还是仅是因为稳定,待遇还算不错等因素就选择了?答案是有待考证的。
那么这些人现在都怎么样了呢?据我的了解,这批人更多的毕业几年还都只是个普通老师,领着固定工资,每天过着安稳铁打不动的生活。所以说如果是兴趣你去追求很好,如果不是,唯愿我们都不要选择将就就好!
上文其实我也谈到,刚毕业那会我也有想过从事教育,而且那会自己也觉得蛮感兴趣,也许是因为曾在校期间搞过两三年的教育相关经历,也创办过家教服务平台,校招时还一度激情地去面试了几家著名的教育集团公司,结果也都通过了,但后来经过认真的思考,感觉也许那并不是所谓的“兴趣”,而仅是赚点钱或锻炼之类的动作而已,也许是没能找到从事教育的真正快乐感吧!我实在不太想过得太安稳......
我有个朋友真的从做技术研发,而且还做得很不错那种成功转到教育行业,很多人都以为他疯了,觉得行业失去了一个技术创造好手。但未满一年,现他已成为周边从事教育中堪称一颗“教育明星”节奏,工资待遇也已成为同届毕业一圈人中数一数二的了,也过得非常开心。我和他交流,他说自己是真的喜欢做教育,所以才下狠心从研发转行,而且我与他同台讲过课,他真的讲得很好,学生也都很喜欢,我由衷佩服得,感觉这个他真的是太合适了,我想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兴趣”吧。所以思考后,毕业的我还是选择了扎根另一陌生行业,接受新的挑战。
我大学一室友也有过类似经历,他也曾去某一著名教育公司试用过两个月,后来发现不合适,自那开始,至今已换第二份工作,现再未从事和教育相关工作。我想,这也许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个好选择吧,至少我们没后悔;我们经常联系,发现彼此工作也还算顺利,而不是当年一拍脑袋地去从事所谓的三分钟热度的“兴趣”工作。
当然其实兴趣也是生活中可以不断培养出来的。记得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新晋亿万富翁曾对电视台公开讲:“那天跟朋友谈起另一个项目,比我现在所做的要难一百倍。我满心欢喜,终于有一个目标了。”故事中说这位富豪为了取得他已有的成果,已经超负荷工作了五年,没人知道他为了一个全新的兴趣点,又得减少几个小时睡眠。
纪德曾说过:“你永远也无法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的确,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台湾伟大作家李敖是我特别敬仰的一位作家,记得他公开说过:“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对李佬来说,也许坚持了一辈子的自我个性、坚持创作就是他的最大兴趣点,这兴趣点刚好是他眼里的“第一快乐”,也是他自己认为别人做不到但需要自己不断去坚持突破的事情,最终他成功做到了。当他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唯愿你我都能早日get到自己的兴趣点。工作和生活上都多上点心,尽可能尝试去多付出一点,也许兴趣点就顺其自然来了。找到兴趣点,一定要坚持。
结尾:“要相信,未来不可期,必大有可为”,共勉!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唠了不少,感谢你耐心看完了,欢迎你在文章底部留言。
Dengdeng | 985社会学毕业,上班族,有理想但也看现实。闲暇爱看点书,有时候也会”胡思乱想“。喜欢广交有志向朋友,聊聊政治、社会、人性、理想、工作....
当然还有酒和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