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教授认为:“教学实践应该由传递别人的知识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它应该是实践自己研究成果的过程。其研究成果就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才算是真正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叫研究,这才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师应该具有的生活方式。
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
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宽容愉悦的生命底色,才能透视并了解教育的真相,才能理解课堂的本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
教师的关注点迅速发生转型,从关注知识点与学业成绩转到关注育人、素养上来,从教学走向教育,多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知识内涵的掌握和知识的实践运用等,也就是让知识成为素养,变成智慧。
首先,教师应该有一自主意识,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局限,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去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教师要勇于超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统学科与彼此割裂的学科,直指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勇于超越区域性学习观念、对单纯知识的掌握以及既定内容的学习,直指能够面向世界的学习理念,关照现实世界与未来生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菜单与学习方式,供学生去选择。
其次,教师应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学,用“全局性理解”来重构学习的知识。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的作者戴维珀金斯认为,“全局性理解”包括“深刻见解、采取行动、进行道德判断和机会”四个方面。
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量的激增、视野的开阔与表达、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倒逼老师不得不加强自己的阅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育人理念,以适应个性发展鲜明、问题不断的学生的需要。
当下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滴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也不是也不仅仅是知识与知识的关系,还有心灵之间的交融、思想之间的碰撞。教师应该借鉴一些名师或者专家经验与成功案例,积极主动参与或承担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项目,这对于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做到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大有裨益。否则,将会被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淹没,将会延长自己成长的周期。相信总有一款是适合自己的,这有助于自我成长与修炼。
如何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
1.学生犯错误不可怕
2.遭遇教育困境后,观念要自觉重建
3.学生,我心灵的照妖镜
4.等等"敬畏教育”
5.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
“亲其师,信其道”,可是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却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采取各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却陷入了课堂纪律的管理困境。
无非有如下三种原因:一是多重视与关注控制学生不良的行为,缺少引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习惯;二是忽视学生的情感依赖和心理需要;三是在某种程度上总不信任学生。于是,教育者时时处处都对学生进行监视和压制,便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引发正处于青春期中的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故意违纪现象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