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段很经典的对话——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
曾经参与过一个微博互动:“你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情是?”
我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写什么。某天和朋友一起去卖旧书,当看到从书柜里整理出的一堆旧书时,我才恍然想到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情,应该就是阅读了吧。
关于阅读的文章没有少写,从前在学校获奖的文章也基本是写阅读的事。而今天这篇,不是一篇回忆或歌颂,该是一则反省。
过去的我这样写过:“安东尼曾说:所谓的人生,就是取决于认识了谁。而我,因认识了书,所以有了更加精彩的人生……”
确实,身边人都说我爱看书,而我也在书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后来翻到小学毕业时班主任给我的寄语:“愿我们的小书虫XXX同学,在书海里找到真知,找到理想!”
竟说来惭愧,上了高中以后开始疯狂地阅读言情小说,对其他类型的书不屑一顾,甚少触及,觉得有言情小说的日子才是青春,视野就此狭窄,三年都没有跳出那个框。也会很迷茫,到底什么书适合自己,常常求舍友推荐。舍友说:“你和我的所好都不是一路的,我推荐的不一定适合你啊。”于是我感觉失去了方向,阅读的兴趣也渐淡。
高考完后,我闲在家不知道该干些啥。朋友主动借书给我,我竟发现自己没有从前那种“手不释卷”的快感。是我不再爱读书了吗?我思考无果,迷迷糊糊,于是决定先放置下来。
有天在电视上看到成都女孩李微漪收养小狼格林的记录篇,本想上网找更多视频看,意外发现李微漪为纪念这段经历特地写了本《重返狼群》。书瘾瞬间被勾了出来,从图书馆借来,摸着很厚,一看300多页,不禁担心会不会刚开始看就坚持不下去了?结果一读,竟欲罢不能。两晚读完,我感觉自己阅读的激情重生了。便赶紧抓住时机,努力去搜刮书籍。
前几日读完一本三毛的生平,便从朋友处借来了她的《雨季不再来》。可刚看了两页便觉无趣,几乎都是写她的早年经历,读来有什么用呢?可不是浪费时间么?为什么这样的书也能出名啊?正巧那周去参加何亚娟的作者见面会。她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准确来说应该是出版人,现任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内容总监。得知她也喜欢三毛,我便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她回答说:“我是在大学时候喜欢她的,对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尤为喜欢,她是用生活经历写作的作家,文字朴实动人。那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可能你只看了一本所以没那么强烈的感受吧。建议你多读几本。”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禁思考,觉得自己越长大看书越有目的性了,总想着看这本书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学到什么。
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试着不要想那么多,学会放慢阅读速度,纯粹一点去进行。这样想着,我重新拿起了《雨季不再来》。
看到三毛《逃学为读书》的那篇,我尤为触动。其中有那么一段话,似乎也与我当初的思考不谋而合。
三毛说道: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我从来没有妄想在书本里求功名,以致于看起书来,更是如鱼得水,“游于艺”是 最高的境界,在那儿,我的确得到了想象不出的愉快时光,至于顿悟和启示,那都 是混在念书的欢乐里一起来的,没有丝毫强求。后来看到架上又在逐渐加多的书籍,一丝甜蜜和些微的怅然交错的流过我的全身,而今我仍是爱书,可是也懂得爱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书本,才化为今日这份顿悟和宁静。我的心里,悄悄的有声音在对我说∶“这就是了!这就是一切了。”
是啊,阅读是丰富精神的活动,如果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反而显得功利,丰富内在也没了意义。朋友也跟我说:“你才是你所读的书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
只要你喜欢,有共鸣,能融入自己的真性情,自然能有收获,而不是为了一定要领悟或掌握什么。这么想着,也就明了。
前几日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绝望的小团圆媳妇,勇敢活下去的冯歪嘴子,那个个小城里的人物就这样轻轻地在我的眼前走过,掠过我的心海。也许是因为阅历尚浅,没有品味出那其中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但我仍有收获,萧红认为这不是什么优美的故事,因难以忘却幼年的记忆,就记下了。或许我也可以用文字絮絮叨叨记录我生活的小美好。
从前,我是看不下这些零散沉闷的文字的,尤其是那还流露出孤寂与苦闷的情怀的,但现在却能放下杂念,安安静静地读完它。想来不觉欣喜。
书海无涯,我读的书只是沧海一粟。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努力多读书,坚持做读书笔记。在阅读的路上,要不忘初心,坚定走下去。
PS: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喜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