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有关民国史学书籍及所谓的研究者中常常出现把1935年以后的国民党军队中实际的职务军衔误作正式叙任军衔的情况,以至于以讹传讹。谬误流传甚广。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的作用。
国民政府从1935年起改革军衔制。实行正式的叙任军衔,这是由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根据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虑,由铨叙厅正式叙任,并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的军衔。此种军衔由国民政府主席签发命令叙任,除了剥夺和晋升外,不随职务调动而变动。职务军衔是一种临时性的军衔(有的国家称为职级军衔,但严格控制,不象国民党军队那么泛滥),而且职务和军衔是一体的,并且随职务变更而随时变更。如少将旅长,中将师长等,是由军事委员会发布的任职令,在任职同时授予的军衔,此种军衔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签发任职令。
从名称上看军衔前冠以陆军、空军、海军的为叙任军衔,军衔后冠名军职的为职务军衔。如陆军少将就是正式叙任军衔,少将旅长(副师长)就属临时的职务军衔。
国民政府实行职务军衔制度的初衷是,既可以在战时把更大的职责交给军官,又可以避免在战争结束后出现过多,过滥的高级军衔。但职务军衔施行之后,就和正式军衔混淆在一起,产生了军衔泛滥的问题,很多国民党军官往往以职务军衔自居。
就以我唐俊德外公1927年任第一军少将参谋长时的属下,中尉排长潘裕昆先生的从军经历分析这一奇葩的国民党政府军衔制度
潘裕昆 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6年10月军校毕业少尉见习官。1927年3月升任中尉排长。1928年7月任第1师2旅上尉连长。1928年10月第10师少校参谋......,直到1936年3月30日,国民政府公报叙任陆军步兵少校,间隔了8年。1936年11月调升第14师副官处中校主任。1937年5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晋任陆军步兵中校。间隔一个年头 ,叙任中校期间,1937年10月调升第14师上校团长, 1938年8月升任第40旅上校副旅长, 1939年4月改任第14师41团上校团长,1940年4月升任第14师少将步兵指挥官, 1941年3月调升第50师少将副师长,其在铨任中校期间先后任过三个上校职务军衔、两个少将职务军衔。1942年1月31日国民政府公报晋任陆军步兵上校,其中间隔了5年。叙任上校期间1943年7月任第50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2月22日升任第50师少将师长,1947年4月26日升任新1军中将军长。其在任上校期间先后任过两个少将职务军衔、一个中将职务军衔,潘裕昆无论担任副师长、师长还是军长他的实际军衔就是中校或上校(国民政府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