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地主的学问
李渊走了,走得很安详。
虽然经历了太多丧亲之痛,但至少他还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贞观。
按照《易经》中的说法,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所谓贞观,简单理解就是昭示天地正道的意思。
无论是出于愧疚,还是为了掩盖,总之李世民最终给自己选了这样一个正义感爆棚的年号。而接下来,他则要凭着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朝代变得真正名副其实。
当家做主人,听上去给人感觉很拉风,但实际干起来,一不小心就容易把人搞抽风。
如果是个小地主,只要看好家里的长工、短工,然后年底记得给大伙儿按时发足工钱,基本就不会出大乱子。
如果是个大地主,那就劳驾再多费点心,除了管好帮自己种地的外,平时还要对家里的管家、佣人们多留个心眼。
而到了皇帝这个级别,作为拥有全天下土地的超级地主,他除了要面对那些整天站在朝堂上的大臣,还要随时掌控那些地方官僚的一举一动。
地主永远只有一个人,但他要管的人却在以几何倍数的形式递增。
更要命的是,虽然本质上那些官僚臣子和长工短工们一样,都是地主家的打工仔,可他们的能力、心术显然和大字不识的庄稼汉不可同日而语。
身为孤家寡人,皇帝必须守住这份偌大的家业,必须驾驭无数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他真正能信任、能依靠的却只有自己,他拥有的也仅仅是手中的权力,这便是千百年来无数帝王的困局。
正因为如此,在封建皇权时代,不仅中国,随便搁地球上哪个国家,皇帝都堪称高风险职业,能得善终的少、死于非命或者被拱下台的多。
所以,无论史书上怎么写,只要当了皇帝还能平安落地的,那就堪称洪福齐天、祖宗保佑,如果顺便还能在史书上给自己捞一个好名声,那就非大智、大勇、大运者不可。
而如今李世民要达成的,却是难度系数比这些还要高出千百倍的挑战,他要团结带领整个朝廷,向着那个登峰造极的高度——千古一帝,发起冲击。
从抢班夺权的第一天起,李世民便开始了对朝中各派力量的整合。
简单划分一下的话,大概是这样三波人:一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老哥们;太上皇李渊留下的大臣元老;当初追随在李建成、李元吉身后的太子党干将。
对于第一帮人自然没得说,大家抛头颅洒热血,押上了身家性命,为的就是今天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分红派息必须敞亮,没毛病。
在李世民的亲自主持下,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跃进入帝国最高决策层,成为帝国要害机关的掌门人。
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一批武将则迅速被提升为统军大将,执掌唐军主力部队。
对于第二帮人,李世民虽然在最开始保持了必要的尊重,但没过多久便开始了区别对待。
像能力比较强的萧瑀,没问题,留下来继续发光发热;像能力不那么强的裴寂,对不起,回家养老才是你最好的归宿。
至于第三帮人,李世民则充分展示了他在识人、用人上的独到眼光以及身为帝王的广阔胸襟。
像魏征、王珪、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都被重新加以任用,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大唐盛世的创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对于像李神通这种功劳没太有、篓子没少捅的废物,李世民则毫不客气地让他站到一边凉快。
封赏可以,但绝不滥赏。
李世民向来不是好糊弄的主。
二、我的班子我做主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手腕高超的政治家,李世民的这一番动作远不止给大家加官进爵、收买人心这么简单。
在安排亲信出任帝国高管的同时,他还巧妙地实现了各派力量的平衡。
众所周知,大唐代隋而立,不仅接收了像萧瑀、虞世南、封德彝、陈书达等一大批前朝重臣,而且几乎全盘保留了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最著名也是重要的,便是后来绵延了几个王朝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则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
至于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划分,说起来比较枯燥,这里就不耽误大家时间搞科普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中学历史课本,这道题向来是必考内容。
之所以提到官制,是因为飞瓜想在这里谈一下关于宰相的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宰相就是帝国整个行政体系的具体负责人。
这个理解只能说,大体上没错,细节上稍有偏差。
因为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只是对除皇帝外,帝国最高行政长官的一个习惯性称呼。
由于皇帝绝不愿意看见朝堂上出现一个能够和他单独分享权力的二号人物,所以所谓最高行政长官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班子。
像秦朝的左右丞相、汉朝的三公、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其中的大臣理论上都可以被认作宰相。
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猛人是没法控制的。
像赵高、霍光、张居正这类人,就是宰相队伍中的先进典型。面对帝王的分权政策,他们依然能够在广大宰相中脱颖而出、一统江湖。
也只有混到那个份上,才算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在李世民的时代,宰相一般指的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以及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这几位。
在李世民之后,大唐的宰相队伍进一步扩大,凡是加了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这些头衔的官员,都能被称做宰相。
了解了这一点,再看李世民的班子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任用了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这些亲信,但同时也将萧瑀、陈书达这些前朝老臣以及魏征这个曾经的敌对派统统收进了自己的宰相班子。
这总让我联想起当年抗战时,我党在陕甘宁边区搞的那个三三制政府。
看来高明的政治家在某些地方总是有一些相似之处。
事实上,李世民的厉害之处还不在于只是整合了三派的力量。
因为在他的宰相班底里,还有一个更加另类且传奇的人物——马周。
纵观整个贞观年间,有幸进入宰相队伍的,一共二十九人。而马周是唯一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战功、不靠裙带、不靠投机,从一介布衣起家,凭着个人才华和踏实勤奋最后官至中书令的人。
毛泽东曾经亲笔批注,马周的奏疏是继西汉贾谊《治安策》之后的“第一奇文”。此人能力可见一斑。
作为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能够从芸芸众生之中,一眼发现这样的人才,并不拘一格地对他大力提拔,李世民这份识人、辨人、用人的功力,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但对李世民而言,做到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一个游走在光明与黑暗边界线上的政治家,除了要懂得如何仁慈宽容地去收拢人才,还要懂得如何残酷无情地去摧毁敌人。
两者之间,没有对错,只有利益。凡是阻碍帝国向着安定团结目标前进的人,统统都是需要被清除的对象。
被干掉的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除了像庐江王李瑗、义安王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这些大家不太熟悉的人以外,还有一个名叫李艺的人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
因为李艺本名罗艺,在小说《隋唐演义》里,他还有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却要打遍天下的好儿子罗成。
小说里的罗氏父子堪称忠勇无双,让人好生敬佩。然而在实际的历史中,不仅压根就没罗成这号人,而且罗艺本人也和忠义二字毫不沾边。
按照《新唐书》里的记载,罗艺为人狡黠暴虐,属于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枭雄式人物。
当然,李世民干掉罗艺不是因为他的性格有问题,而是因为他的立场有问题。
至始至终罗艺都一直站住李世民的对立面上。先是出人出钱,帮李建成拉队伍,建起了长林军,后又私自发兵长安,打算武力搞垮李世民。
但罗艺不知道的是,凡是被李世民认作敌人的人,基本就一个结局:投降还是死亡,或者两者都要。
罗艺早在李渊当家的时候就已经向大唐投降过一次了,所以这次无论他怎么选都是难逃一死。
三、掠食者的逻辑
收拢臣服的人,杀掉不服的人,短短几个月时间,李世民便用他非凡的魅力、宽广的胸怀、狠辣的手腕,迅速统一了朝中各派势力。
几个月前,大家还剑拔弩张,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如今却其乐融融地同朝共事,彼此叫声同志真亲切。这个看似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局面,居然就在李世民手中活生生变成了现实。
算起来,李世民当真是没有辜负中学课本在他名字前加上的那个“优秀军事家、政治家”的头衔。
原本已经走到动荡边缘的大唐帝国,竟如同练就绝顶轻功的武林高手般,一招漂亮的鹞子翻身,便华丽丽地回转了身形。
帝国统治集团不仅平稳完成政权交接,而且朝廷上下从此团结一心。
无论是太子党也好,秦王党也罢,统统都成了历史。
如今,大家都紧密团结在以李世民为核心的李唐政权周围,坚定地奉行着守土安民的基本国策。
当然,这种拐弯挂挡踩油门的高难度动作,估计也只有李世民这种绝代高手能玩得转。
按理说,一般人看到这情况,就应该抓紧打消那些妄想趁机占便宜的念头,卷铺盖回家该干嘛干嘛。
但可惜有些人偏偏就不这么觉得,尤其是那些向来以掠食者自居的部落蛮族。
在他们看来,眼前那个占据着大片土地的农耕民族完全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如今,更是这只羊虚弱不堪的时候,不趁机狠狠宰上一刀,实在有些对不起自己手中那沾满鲜血的利刃。
没办法,掠食者们的逻辑总是这样,欺负弱小简直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
看到这里,大概即使我不说,兄弟们也能猜到这帮掠食者的名字了。
没错,突厥!
十多年前,一部名为《狼图腾》的小说横空出世,短时间便红遍了大江南北。
前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上映,据说票房成绩还颇为可观。
那部书里的狼孤傲、聪慧且极富血性,读后不免让人有种想要对其顶礼膜拜的冲动。
不过要是您就此便以为狼这玩意儿是智慧勇敢的象征,那我真心建议您不妨花点时间,耐心看看下面的这段历史。
因为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一个更加地道的以狼族自居的民族。
在突厥人的记忆中,狼绝不仅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更是他们实打实的祖先。
传说突厥人最初的祖先便是由一匹母狼所生。根据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编《北史》中的记载,事情的过程大概是这样,其先祖的部落被邻国所灭,全族上下皆被杀害,独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被砍掉手脚弃于荒野。
后来有一只母狼发现并将他养大,之后这只狼便有了身孕。(具体怎么操作的别问我,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随后,在仇家的追杀中,男子被杀,而母狼却因神灵保佑逃出生天,最终顺利生下十个男孩。
这十个男孩长大成人后,分别娶妻生子,渐渐繁衍出了突厥一族。
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这东西就和咱们的女娲造人一样,毕竟太过古老,玄幻一点情有可原,大家别太过在意细节就好。
通过这段记叙,至少我们能看到一点,在当时唐人的眼中,这帮整天骑着战马,四处劫掠的蛮族和那些嗜血的狼群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依仗着武力,常年在北方地区烧杀抢掠,所踏之地血流成河,所过之处家破人亡。
这帮人似乎天生就对劳动生产这种事没什么热情。
在他们眼里,靠着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从土里刨食是弱者的生存方式。
而抢劫这些弱者,才是他们作为强者应有的生存方式。
这,就是狼的逻辑。
虽然我们在狼的身上能看到那种桀骜不驯的品格,但请别忘记,在这桀骜不驯的背后,更多的却是贪婪与残忍。
那些建立在欺凌弱者之上的所谓荣耀,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赞颂之处。
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凶残成性的对手。
面对这样的对手,选择妥协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贪婪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彻底榨干你身上的最后一滴血之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
所以,对待这帮嗜血的家伙,只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依靠武力彻底将其消灭。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可懂得这个道理是一回事,如何面对现实却又是另一回事儿。
就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来自突厥的又一次大举入侵便让刚刚面南称孤没几天的李世民面陷入了登基后最大的一次危机中。
四、危险的敌人
这年八月,也就是玄武门事变发生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十余万突厥骑兵便在大可汗颉利、二可汗突利的率领下,大举南侵。
事实上,早在隋朝建立前的南北朝时期,突厥便已经消灭了他原本的宗主国柔然,进而建立起了一个西至咸海,东至鄂霍次克海的庞大帝国。
尽管在隋文帝杨坚和长孙无忌的老爹长孙晟的各种算计下,强大的突厥汗国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被离间成了东西两个国家,其中东突厥甚至一度向大隋称臣纳贡。
可还是那句话,隋朝的强盛实在过于短暂。
随着隋帝国的崩毁,突厥人很快再次取得了与中原地区对抗的绝对优势。
纵观整个隋末,所有北方地区大大小小的反叛武装,都无一例外地对突厥采取了妥协政策。
具体做法就是向突厥不断地送钱,同时对突厥在边境的劫掠行径睁一眼闭一眼。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大唐政权的缔造者李渊。
没办法,乱世之中大家确实没有太多选择。
忍一时之辱,待一统中原之日,再一决雌雄。
相信这便是当时大多数反叛武装的共同想法。
是的,大多数。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当真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曲线救国思路。
打定主意紧抱异族大腿,当铁杆汉奸的败类从来就没真正死绝。
梁师都就是这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这位仁兄从起事造反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突厥服务写进了自己的奋斗纲领。
为了将汉奸事业做大做强,他不仅旗帜鲜明地挂起了突厥人的狼头纛(突厥的旗帜上以狼图腾为标志),而且三番五次地劝说当时东突厥的首领处罗可汗发兵南下,入主中原。
好在处罗可汗死得早了点,梁师都的卖国行径总算是没能得逞。
然而,正所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眼看颉利可汗拿到了东突厥的实际统治权,梁师都再次向自己的新主子兜售起了那套所谓宏伟蓝图。
而这次他确实也给了颉利可汗一个完全无法拒绝的理由:大唐帝国天子易位,政局不稳。
长期以来,在突厥人的眼里,广阔中原地区就如同一台提款机一样的存在。
不管这台机器上挂着哪家银行的logo,反正密码一直都在他们手里。啥时候日子过得紧巴了,带上家伙去搞一下就好。
毕竟开银行还要天天操心日常经营,到底不如直接抢来得简单方便见成效。
但和之前不同,这一次除了大唐本身让人感觉有机可乘外,颉利可汗的老婆义成公主也坚决主张要一举荡平大唐。
原因很简单,义成公主本人出身隋朝宗室。
当初隋文帝为暂时缓和与突厥的关系,将她嫁给了时任东突厥首领的启民可汗。
之后的三十年里,她便一直生活在东突厥,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可以想象,当看到自己的故国眼睁睁地灭亡在李唐手中,这位当初为了国家利益远嫁异族的女人内心会生出怎样的仇恨。
于是在梁师都和义成公主两位汉人的轮番忽悠下,颉利可汗一改往日认钱不认地、抢完钱就撤的投机主义做派,动员精兵,直接杀奔大唐帝国的心脏——长安。
五、吓唬与反吓唬
有了梁师都这个带路党,突厥骑兵可谓进军神速。
从泾州到武功,再从高陵到泾阳,一路连杀带抢,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十余万大军便直达长安城郊的渭水。
这个成绩让和中原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当真有些大喜过望。
长安城就在眼前,只要自己一声令下,身后那十万铁骑便会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没错,我们突厥人是狼,你们汉人是羊。
狼吃羊,天经地义!来吧,李世民,趁早洗干净脖子等着我这一刀吧!
兴奋之下,颉利可汗决定先给李世民来个下马威。
在他看来,自己作为一匹狼,只消稍微露一露獠牙,对面的那只羊就会被妥妥地直接吓尿。
他让手下得力干将执失思力大摇大摆地走上了李世民的朝堂。
服不服?哥就是来耍威风的,有种你来咬我啊!
咬你?开玩笑,直接拖出去砍了!
面对朝堂之上执失思力赤裸裸的威胁,李世民眉头都没皱一下,当场便下令要将他斩首示众。
眼看下马威被耍成了下阴曹,执失思力瞬间凌乱了。
说好的待宰羔羊在哪里?对面分明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好不好!颉利大爷咱真不带这么玩人的啊!
好在萧瑀等几位大臣及时出面,搬出不斩来使的台阶给李世民垫脚,总算是没让执失思力当场混丢了脑袋。
当然,李世民也没真的打算砍了执失思力。
因为若是果真要了他的命,那便相当于打响了与突厥开战的第一枪,从此双方除了兵戎相见,再无一丝回旋余地。
虽然此时李世民已成功地将朝中各派势力统统收入麾下,但依旧根基尚浅。在局势尚未完全掌控之前,长安一旦陷入战乱,那对政权的稳固必将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所以,这一刻,李世民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在不输场面的前提下,让突厥人自动退兵。
而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又谈何容易。
人家突厥十几万骑兵可不是马戏班子,大老远地跑过来也不是为了打打酱油,顺便领个盒饭这么简单。这次颉利可汗倾巢而出摆明了就是想将大唐一举打翻在地。
李世民到底不是等闲之辈。从中原大战,到夺嫡上位,他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那些在常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了他这里往往就会变成奇迹。
眼前的这个突厥使臣便是他整个退敌大戏的第一环。
不过要想把这出戏演得滴水不漏且恰到好处,只靠他一个人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地,关键还要看君臣之间的互动。
李世民对待执失思力一定要表现得杀伐果断,不留半点余地。而大臣们则一定要及时出场,帮皇帝陛下找好下脚的台阶。
事实证明,这几位历经三朝两代而不倒的官场老油条们那察言观色的本事真心不白给。
一场配合得堪称毫发无间的二人转演下来,颉利可汗失望地感觉到自己的如意算盘似乎已然落空。
按照他最初的设想,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应该被吓得抓紧时间收拾金银细软,带着老婆孩子跑路才对。可李世民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对面这是打算和自己来个鱼死网破啊!
虽说此时的突厥骑兵看似占尽先机,但颉利可汗却清楚地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想要单纯依靠武力一口吞下长安其实并不现实。
首先突厥部队基本是清一色的骑兵,正如李世民当年在洛阳城下围困王世充所遇到的尴尬一样,坚固的城墙对于骑兵而言那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其次自己孤军深入,且不说给养能否跟得上,一旦战事陷入僵局,从大唐各地赶来的增援部队自己肯定也吃不消。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和唐军死磕到底绝对是个赔本的买卖。
考虑到大家原本是奔着发财来的,若是赔了本钱,这事儿回头可没法向大后方的老少爷们交待,颉利可汗心底里开始多了一丝犹豫。
尽管论起玩政治耍手段,颉利可汗在李世民、萧瑀、封德彝这帮大神面前连当个小学生的资格都没有,但贪婪的天性让他依旧不肯就此罢手。
草原狼族的敏锐让他本能地感觉,或许李世民仅仅是在虚张声势,大唐仍不过一只羔羊而已。
对于颉利可汗的贪婪,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他岂能给颉利可汗任何可能瞧出自己虚实的机会。
就在搞定执失思力的第二天,李世民便紧接着便打出了让颉利可汗彻底打消开战念头的那张牌,他要亲自与颉利可汗来一场面对面的较量。
六、角力,渭水桥头
八月二十八日一早,长安城北的玄武门缓缓打开,一队队士兵从城中鱼贯而出。
没过多久,城郊的旷野中便布满了唐军的旌旗。
只见唐军士兵们列着整齐的队形,紧握着手中的武器,平静而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距离他们一河之隔的前方不远处,十几万突厥骑兵也早已严阵以待。渭河两岸一片肃杀之气。
在唐军队伍的最前方,一顶黄罗伞显得格外醒目,伞下之人正是当朝天子李世民。
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彼此算得上是老熟人了,在过去的几年里双方早已在战场上多次打过交道。不过这一次李世民却是第一次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出现在颉利可汗的面前。
综合以往自己对于汉人的了解,颉利可汗曾想当然地认为,大凡汉人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是整日躲在深宫之中发号施令的胆小之辈,即便偶尔有个把胆子大点,敢玩御驾亲征的,也不过只是象征性地出现在军队的正中央做个摆设。
但李世民出现的姿态却让颉利可汗彻底颠覆了之前的认识。
这位九五之尊不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队伍的最前方,而且还在一名护卫都没带的情况下,直接策马来到渭桥之上,点名要与他单独面谈。
眼前这一幕让颉利可汗马上认识到一个严肃的现实:李世民依旧是李世民,他丝毫未让尊贵的地位消磨掉自己血液中那英勇的本性。
当年对付窦建德时,李世民只带着四个随从就敢公然跑到敌方营盘前叫板,如今贵为天子的他,仍毫不减其彪悍之风。
显然,对这样的狠人玩武力威慑那套果断就是个笑话。除非真刀真枪地让对方彻底咽了气,否则绝无第二种让他彻底屈服的办法。
但我真的能一拳把他揍趴吗?
抬头望望李世民身后那一列列盔明甲亮的士兵,再回头看看自己身后那清一色的骑兵方阵,颉利可汗当即做出了一个自认为英明无比的决定:吓唬不住那就趁早别动手!
最终,颉利可汗催动战马,也同李世民一样,只身来到了渭水桥上。
一举拿下长安虽已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要白来一趟。
对于李世民的处境,颉利可汗也不是一无所知,身后的十万骑兵让他自信,自己这次至少能从这个帝国那里狠狠地讹上一笔。
没人知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在那座桥上究竟说了些什么,但综合之后发生的事情看,双方应该是进行了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
因为紧接着转过天来,唐军和突厥双方人马就再一次聚集在了渭河边上。
与昨天剑拔弩张的紧张不同,这次双方居然同时向对方展开了貌似热烈而友好的怀抱。
在一片欢天喜地的和谐气氛中,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以斩杀白马的方式盟誓,重申双方将继续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唐突友好合作关系,使之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致辞完毕,颉利可汗终于心满意足地帅军北归,而与他一同回去的,还有刚刚从大唐国库中搬出的大批金银和牲畜。
不过当突厥人转身离去时,他们没有看到闪烁在李世民眼中的那股怒火。
骄傲的颉利可汗不明白,中原人一直讲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究竟是怎样的意思。
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忍为奴之耻,伍子胥草间求活,处处争强不过匹夫所为,忍一时之“屈”最终一朝得“伸”方显大丈夫本色。
这才是中原豪杰真正可怕之处。
尽管这次兵不血刃地退却了突厥十万大军,李世民达成了使长安免于战乱的战略目的,但这个结果却依旧是建立在一份不得已的妥协上,建立在一次地地道道的屈从与隐忍上。
这种妥协绝不会再有第二次!颉利可汗,好好地享用这次中原之行的战利品吧,不过请一定记住,今天你从我这里拿走的一切,改天定要你加倍偿还!
满载而归的颉利可汗绝不会想到,未来他和他的部落将会为这次看似成果丰硕的南侵行动付出怎样的代价。
行走江湖,必须要能分得清什么人可以惹,什么人不能惹。
像李世民这种向来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一旦被惹毛了,后果绝对相当严重。
事实上,颉利可汗能顺利带着劫掠的财富回到塞外,本身便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因为就在双方达成盟约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案头还摆着另外一套行动计划:趁盟约之时对突厥发动突袭,一旦突厥败退,则令早已埋伏在突厥北归必经之路上的李靖和长孙无忌进行拦截。
李世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方案。
原因很简单,他想要的不止是颉利可汗的命,而且还有整个东突厥的命。
一次突袭加拦截,虽说也算够狠,但还不至于让东突厥在塞外就此除名。
老子云:“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只要能彻底清除东突厥这个祸害,暂时放颉利可汗一马算不得什么,赔上点家当也不是不能接受。
所以当颉利可汗在李靖和长孙无忌二人的默默注视下回到草原时,他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李世民设计的一盘大棋中。
落子无声,却是狼烟弥四方。
(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飞瓜侃大唐』,那里是本作品首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