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荀卿,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荀子,十分博学,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的一生与孔子与孟子也很接近,即早年游历四方,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他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是,荀子正是因为这种看来似乎对于传统儒学的离经叛道(这里指的传统儒学自然是孔孟的思想)让他的思想在战国晚期并没有收到过多的重视。我们如今将他的思想称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人之言。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韩愈写的《原道》之中,韩愈认为正统的儒家传承到了孟子之后,就已经后继无人了,将自己视为复兴儒学的先锋。我们要知道在孟子后面的那位儒学大家就是荀子,很显然在韩愈眼中荀子不是正儿八经的儒学本质继承者,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荀子的思想也被儒者眼中低估。
但是,我之所以将荀子拿出来强调就是因为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和利,而荀子却独创性地提出了礼与法,而礼为主,法为辅,从一方面来看,荀子的思想并没有离开儒学的最主要的范畴也就是仁义道德。荀子随提出了法,但是法仅仅作为辅助,甚至这种法的思想也成为了法学家的滥觞。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荀子在经学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汉代的诗经学的礼便是源于荀子的思想。我今日只是简单进行概述,明日再进行详解,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