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8 月 26 日 星期 四
【孩子】
晚上我们从外面吃饭回来,赢赢就来到我们家里过夜,两孩子今晚要一起睡,对于豆豆来说这可是第一次和别的孩子一起睡!
其实我们大人是被动答应他们一起睡的,感觉是被孩子们上套了,上套原因来自小朋友的惯用伎俩:
先提出一个现在很难实现的要求,让大人感觉内疚,然后,再提一个能够实现但平时大人不会答应的要求,最终达到目的。
第一次睡在一起的两个小男孩特别兴奋,聊天到11点多,还相约一早起来以争取更多玩耍的时间,果然第二天6:00就起床打牌了……
孩子所需要的10小时睡眠缺少了几乎一半,他们竟然还不累,上午还一起去上书法课,一起写作业。
晚上,等我回到家里时,两个小孩又睡在同一张床上,第二天早晨仍然是6点多起来——打牌。接着一起写作业、去外面吃早餐。两个人一起写作业还算比较认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两人还能够彼此赋能,提升自己对抗大人的力量。
———————**#**—————————
【亲子】
不知不觉,两个人形成了反大人“同盟”。
早上,豆豆对我说:“妈妈,我保证今天完成一篇作文和数学,你要求的任务我一定完成,到时候给你看就行了,条件就是,你别管我们,你还是继续去学校吧(我昨天也在学校,当地小朋友不在,他很是不舍,要跟着我去,今天有了朋友的陪伴,他主动要求走,一个人去学校,这胆子肥了)。”
甚至进一步和我谈条件:”你要是在家里我就不认真写作业,你不在家我就认真写作业。”
(谈条件、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体现,这些方法都是跟大人学的,大人的教导方式可能也就是这些了。有时候我总在想,如果大人经常用“谈条件”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大人谈条件,是不是叫做有因有果?)
我说我的看法:“你们能够自己写作业,这样很好。我也看出了你完成任务的信心!但我需要在家做家务,你看这么乱得整理吧!还要洗衣服、洗碗。要不做我的事情,你们做你们的事,你们就当我不存在?!”
豆豆想了想说:”那也可以。你进小房子去,一个声音都不能发出来,要是发出任何声音,就要罚你写作文。“
我想着那个意境心里就难受:”在家里我被限制自由呢?“我把孩子的游戏当真了。心里一顿委屈,就真去了学校。
给其他大人发短信,让他们来过来继续看护。然后,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妈妈上场,这位小朋友也和自己的妈妈说了同样的话,要么大人离开,要么不写作业之类的,最后小朋友自己哭了。
大人意识到,两个孩子在一起这两天两夜,一起吃饭、睡觉、写作业,互相赋能,差不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这也是孩子需要伙伴的原因吧,只是他们反抗的方向不对,把力量放在对抗大人上。两个月在家里和父母日夜相对也不容易,开学前赶作业逼得太紧,也算是哪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哎
———————**#**—————————
【家长】
这两天的经历倒是让我感触到一件事:
现在他们还小,这种”强大“和反抗还只是短暂的,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大人的”怀抱”。
但他们终于有一天可以自己写作业、吃饭、睡觉,不再依靠大人,难道到那个时候,孩子也自然(或者不自然)嫌弃大人、反过来和大人讲条件,或者就为了表明自己已经强大了而和大人对抗。
同时那个时候,孩子的交往圈扩大了,他们有了更多的见识、更多的朋友。如果大人在家里总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立各种规矩,这个孩子迟早会被朋友带走。因为朋友不会要求他,听从他,他同时还捧他,他们彼此倾吐心声,互相接力,有共同的爱好和未来。
那个时候真正的家庭挑战才会来临,大人会更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家庭的链接是这么薄弱,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的需求是那么的强大呢。大人只是把它当成是“叛逆期”吗?归因为成长的“错”吗?
大人也不可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把孩子放在家里,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因为这个阶段迟早会发生的,孩子的自我意识迟早会苏醒,苏醒的越晚,反抗力可能越强!(我想起了一得和一得他爹的故事)
感谢因为这次挣扎,让我初步体会到了这点。我似乎看到了豆豆“叛逆期”的雏形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现在就要为此做的准备,而不用等到发生之后再后悔来不及~
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尽可能减少“要求”和“命令”的语气,用平等的方式和他商量,如同朋友那样。在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强大时,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对比。
另外我也感觉自己有“恋娃”情绪,当孩子更注重朋友,没有注重我的时候,心里会不舒服。这个我也需要调节。唯有亲子关系的相聚是为了分离,同时是非常美好的分离。
———————**#**—————————
{我发愿写下2000篇亲子日记,真实记录我和孩子的日常。结合我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思考,期待对家长们有所帮助。欢迎您留言!}——悠游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