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来信:
生1:
同桌打我,因为我胆子比较小,害怕老师,所以不断被欺负,但是我较好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就帮助我,虽然不是十分有效。但我有点难过的是,这位帮我的朋友不算我特别好的朋友,而我的好朋友们对于我被欺负都无动无衷。
生2:
我有一位特别好的朋友,我想帮助她,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朋友名字虽然特别但挺好听的,但是因为名字特别有时候会谐音变成课堂上课本、练习、课外书等经常出现的词,班里调皮的同学就会拿他名字说笑,趁机嘲笑她。我想帮她告诉老师,可是她却说不要,要不然会更加欺负她。其实,很快,我们就会毕业了,我和我这位朋友还能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了,我真的希望好好珍惜这些日子,也希望同班同学能够嘴下留情,不要图一己之快,伤害自己的同学了。
回信:
关注社会新闻的孩子们都知道,近期“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词汇登上热门,各种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例层出不穷。曾经以为,这些离我们的孩子很远,课堂上天真可爱的孩子怎么会与“暴力”、“欺凌”扯上关系。不曾想,当孩子们的信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恐惧与担心,我们发现,这些居然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被我们忽视了。
同学之间的打打闹闹往往被认为是开玩笑、恶作剧、淘气,一个学生欺负另一个学生往往被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但是,并不是所有打闹欺负行为都可以被简单归结为开玩笑,也不是把同学打得遍体鳞伤才够得上是校园暴力、校园欺凌。首先,请孩子们郑重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只有对同学拳打脚踢才算“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就像刚才同学来信所说的,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指责同学无用、侮辱他的人格等也是;随意拿同学的个人物品、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同学的也是;传播关于同学的消极谣言和闲话也是;恐吓、威迫同学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同学跟随命令的也是;让同学遭遇麻烦,或令同学招致批评、处分的也是;敲诈、强索同学金钱或物品的也是,给同学画侮辱画,写侮辱性的文字也是。因为这些行为都给同学们造成了伤害,或许,你认为我没有让同学身体受伤,可是请明白,心理的伤害才是更可怕的,身体受伤可以治愈,心理的伤害却很难修复。
很多做出上面说到的这些事情的同学可能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觉得好玩。请记得只有所有参与者都开心、享受其中的活动才算得上是“玩”,在你们进行的活动中,只要有哪一方觉得不开心、不舒服、受伤害了,那请一定将这样的活动停止,这不再是恶作剧、闹着玩,这就有可能是“欺凌”同学。请记住,你永远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别人的感受,不能辩解说“我觉得他挺开心的”、“这只是个小玩笑,他不会在意的”诸如此类的话,因为你不是他,但是如果你真想了解他人的感受,你可以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如果我是他,现在被人取外号,被人嘲笑”我的心里会好受吗?这时候答案就出来了。不断学习成长的你们,请保留住你的善良和友好,不要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要认为,我不开心也要让别人不开心,这样的你,只会迷失在自我的漩涡中,让自己走进孤岛,慢慢失去那些明明你很在意的朋友。
如果你正是在同学关系中被欺凌的那一个,老师想告诉你,请勇敢正视自己在这过程中的情绪感受,不要沉默,并马上向那位给予你伤害的同学表达出来,比如“你们这样嘲笑我的名字,我非常不开心,我很生气,这不好玩。”或者“你们没经过我允许就拿我东西,这样是不对的,我不喜欢你们这样,希望你们能还给我”……这时如果他只是在和你玩闹时忽视了你的感受,没有意识到这给你伤害,那你直接的表达至少能够提醒他需要改正。
可是,如果这你表达了你的感受之后,他们依旧无动于衷,请记得勇敢起来,不能沉默,学会借外部力量保护自己,和父母说明、向老师求助,我们都是你最坚持的后盾,不要担心有什么报复,你的担心只会让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若无其事变本加厉。你的勇敢求助,让自己免受伤害,也能让他的父母老师发现他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改正这些问题,学会与同学相处的正确方法。你的勇敢面对,不逃避,即是自助,也是助人。
另外,如果你很肯定没有去“欺凌”到别人,也很幸运没有受到他人的“欺凌”,吴老师也请你不要置身事外,多留一份关心给身边的同学、朋友,这份关心对于被欺凌的同学而言是最坚强的依靠;而当事情发生时,你能去帮助他,那你的挺身而出、仗义相劝对被欺凌同学而言恰是最需要的甘泉,友谊之花也会在这时候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