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生态问题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成为实现乡村内生发展的重要通道。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化大有可为。
挖掘乡村生态自然资源禀赋,提高村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村民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继承者,亦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在转化“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全民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应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度,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转变村民“等、靠、要”思想,倾听民意,让村民参与制定乡村发展建设方案。最后,乡村生态价值转化还应立足村情,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自然资源的独特性,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在乡村旅游等有限产业范畴,发挥当地生态价值,打破同质化开发现象。
健全乡村生态治理方法手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行时,需要将生态宜居视作为破题的关键内容。”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成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应加大政府科技和财政方面的扶持力度,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引进高新农业技术,提高生态产业科技含量,发展新动能,壮大生态绿色产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能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巩固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村镇开发项目立项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效益列为考量标准之一,发挥“绿水青山”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的生态价值。
加强全地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跨区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统筹发展。在新时代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的战略背景下,必须坚持建立海陆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推进山水林天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保护区建设的同城化,注重相邻行政区域的衔接与协调,逐步形成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空间保护利用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形成跨区域生态资源利用制度,强化各村镇之间的沟通交流,统筹管理项目开发和资源利用,盘活土地空间资源,避免资源交叉浪费。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体会“两山”理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多抱几个“金娃娃”的同时,利用好“三线一单”这一“绿色标尺”,协调发展与底线之间的关系,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营造蓝天碧水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