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曰:将欲扬之,必先抑之。
禁书的作用,大概就是促其更火。
武志红的新书(你懂的,我不能提那三个字)下架以后,原本不关注心理学的朋友竟然都跑来找我要电子版。可见禁书对于大家,有莫名的诱惑力。
说到这本书,四海八荒的各路大神有褒有贬。
抛开政治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谈,先亮明我的观点。
有不理解、不接受,正常。
建议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阅读。
建议带着精神分析的视角阅读。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并认真读了曾奇峰的序,以及武志红的自序,不难发现,作者在出版这本书之前,已经预料到读者的困惑,也知晓会触犯部分人的权益。
甚至在序和自序中,已经作出回应。
关于读者最关注的,识别巨婴心理之后如何自救。
曾奇峰在序中说道,
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心灵自由的学问,它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鉴定一门学科的金标准,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
关于争议最多的,对孝道的批判。
武志红在自序中这样说,
我的使命,就是要解构中国的孝顺。但是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解构它可能会给我带来很多危险,如果我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这份解构工作,就会安全很多。
现实也如此,虽然我一直解构孝道,并引发很多抨击,但都是正常讨论。不过,我也感觉到,我是带着一些怨恨在解构孝道,这是不中正的,也会影响我更深入地理解孝顺。
关于被吐槽最多的,章节混乱、框架不清晰的问题。
单从全书的章节安排来看,武老师真不是个勤快人儿。
我猜想,一定是被编辑催稿催得不耐烦了,武老师一股脑把之前的写作笔记全丢过去,说:
你们爱排排,不排也罢,随便发。
关于拖延这一点,武老师自己也承认了:
2012年年底,“巨婴”的概念形成,2013年年初,则围绕“巨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
……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写这本关于巨婴的书了,并且给磨铁图书的编辑不断许诺,2014 年可以写好,2015 年可以写好……结果,到了 2016 年,这本书才终于写成。
所以你看,并不是我脑洞大开胡说的。
◆◆◆◆◆
这本书的火爆,跟自媒体和罗辑思维的推荐有关。
情感一类的自媒体,很多作者写文章引用过“妈宝”“巨婴”的概念。
而罗辑思维的关注者,大部分是有“知识焦虑”的青年粉丝。他们具有求知的欲望和包容的心态,同时关注内心成长。他们博览群书,不屑阅读那些个人成长类的心灵鸡汤,自然钟爱享誉圈内的武老师的最新力作。
他们并不是不愿仔细甄选,实在是,太难找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学心理学读物。
不是吗?
纵观各大实体书店,当当、亚马逊等网站,心理学书籍浩如烟海。
这些书籍,基本可分两类。
一类是大众读物,往往放在生活服务类板块。
这类书,通常有如下特色:
保持笑口常开的101 种秘诀
99 种让他爱上你的方法
影响一生的 156 个心理学故事
教你一眼看穿他
谈判心理学
销售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
等等……
这些书籍,冠以心理学之名,但是实质上涉及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并不多。严格意义来说,更符合心灵修养、心灵鸡汤、励志成长类。倒不是说鸡汤一定没营养,有的书的确对读者有所裨益,但是书中理论往往经不起推敲。
另一类是专业教材,通常归属于科普类。
这些书大多是经典著作,如: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麦克威廉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精神分析治疗》
认知行为取向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阶与挑战》
人本主义取向
罗杰斯:《自由学习》、《论人的成长》
自体心理学取向
科胡特:《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
等等……
这些书籍,都是心理学大家的经典之作,值得后辈拜读学习。
但是,这些书晦涩难懂,并且随着学科发展,原著的糟粕需要识别,因此并不适合大众。
◆◆◆◆◆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1879 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自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922 年中国创立了第一本心理学刊物《心理》杂志。随后,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历史进入一个相对动乱的年代,直到 1949 年建国之后,百花齐放,心理学这门科学才逐渐发展。到近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民众对心理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回到这本书。
迄今为止,中国心理学界还没有一本书能像武志红的这本书一样广受传阅。这是一本首次引起了全民阅读兴致的心理学书籍。
从大众角度来说,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也没有太艰深的理论。但是书中对于个体“标签化”的描述,以及许多出自精神分析视角的专有名词,容易让人对号入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凡是做过心理咨询的都知道,面对来访者,即便咨询师很清楚问题所在,也不能直接指明,而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问答,引导来访者主动发现。
这本书,作者一再论证了“巨婴”的概念和理论。把内心深处黑暗的一面直接呈现,遑论是否正确,都很容易触发读者的阻抗。
从咨询师角度来说,出于尊重来访者的隐私,心理从业人员往往缺乏来自同行的第一手个案分析,而书中恰恰有大量真实的案例和解析,可供咨询师参考。
此外,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熟知的技术和疗法,而忽视了不同流派的声音。此书可借鉴参阅。
我相信,武志红从始至终都只是一名心理学者,即便他分析了国民,尤其是一些官员的“巨婴”心理,也都只是站在心理学角度。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所有的词汇都不存在褒贬之分,即便“巨婴”“自恋”“偏执”,也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而这本书,总有再上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