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小好礼,长大后更是主张克己复礼。孔子所好所复之礼,不是礼物,也不是礼貌,而封建邦国的礼,曰周礼。通俗地讲,是周朝的制度;更通俗地讲,是一种家规。那时候的宗法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家,周天子为一家之主,又叫大宗,下面分封的七十多个诸侯国,则是大家下面的小家,又叫小宗;小宗之下,还有更小的宗;宗到后来,分无可分了,啥也没有分到的,便是百姓。封建制就是家长制,臣子服从国君,儿子服从老子,讲尊卑、道主从,论孝弟,这,或许便是周礼的核心。而“孝弟”,更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
在这一套制度中,毫无疑问,女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从小到大,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服从。所以,孔子讲孝弟,没女人什么事。
孔子之前的时代,国完全以家为基础,家是以男性和男性继承人为主心骨,一是爸爸,二是大哥。当时的道理,只要把爸爸孝敬好了,把大哥伺候好了,家就和了,家和,就万事兴了。以家治国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一种带有复古色彩的保守思想。当时,国家是以血亲、姻亲和拟亲的关系为纽带,国就是家,家就是国,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是一回事,称为天子。天子下面的诸侯都是亲戚,不是叔就是伯,不是舅子、就是老表。亲戚关系,自然要理顺,长和幼,尊和卑,一点也不能马虎。那么,《学而第一》除了“学而时习之”讲方法,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孝弟。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有子名若,字子有,是孙子的第三期门生。从一点便看得出《论语》的编排顺序比较乱,才《学而第一》,“黄浦三期”的学生就跑出来了。
有子的意思,正是孔子的意思,在孔子看来,孝弟为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家当孝子等于在朝当忠臣。孝顺爸爸,就会服从领导,服从领导就不会犯上,不会犯上就不会作乱,不会作乱,天下就太平了。
来看李零怎么说:
“孝”是子事父,“弟”(同悌)是弟事兄,完全是男本位。孝字,从子从老省,和考、老等字有关。老字像弯腰驼背的老人,加根拐杖就是考字。古人把爸爸叫考,当儿子的要孝顺爸爸。爱老、敬老、养老,这叫孝。孔子敬老,不光敬老头、老太太,他对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心存敬意。兄是哥哥,哥哥中的大哥,是爸爸的合法继承人,未来的大家长,也很重要。当弟弟的,在家要尊重哥哥,侍奉哥哥,特别是大哥,这叫弟。
后世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想法是好的,可能吗?才怪。有的人不仅不肯献出爱,还要侵略别国,还要杀人放火,将美好的人间变成地狱。那么,当儿子的,个个都孝顺爸爸,当下级的,人人都服从领导,可能吗?才怪。
不得不说孔子他老人家很天真。人性本自私,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犯上作乱的事层出不穷。
远的不说,就说孔子的那个时代,忽然间礼崩乐坏了,诸侯之间,这家和那家,这个的爸爸和那个的爸爸、这个的弟弟和那个的哥哥,打起来了,都不拿领导——周天子——当回事了。
更有甚者,为了权力,儿子把爸爸杀了,小弟把大哥宰了。
以下犯上是不对的,不叫杀,叫弑。
只不过人死了,杀死或弑死,都是死。
没有孝,也没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