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还有三个多星期时间。回想暑假初期,给小朋友们制定暑期学习计划,信誓旦旦,一定会有好的成长。此刻回想,好像只是控制了小朋友的玩耍时间和满足家长对小孩自学习成长的期待。作用并不明显。
简单总结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家长不自律,监督检查工作频繁缺失。第二,小朋友对作业、学习天然的抗拒,没有有效的引导。第三,小朋友之间相互影响,不断降低主动性。因此,小朋友爱不爱学习,会不会主动写暑假作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家长。不要指望小孩自己会积极的、准时的去做和学习相关的事情,也不是凭借一句好好学习才能上大学,作业做不完要打手这么两句话轻描淡写,就能达到目的。其实,小朋友对这些话是无感的。学习及写作业是很辛苦的事情,小朋友天性爱偷懒,想要快活(玩,吃,看等),准确的说人的天性爱偷懒,家长其实也一样。家长连做到准时监督和指导都不一定自律,做不到,却给小朋友强加远在其能力(自控力)之上的要求,是不是有失偏颇,不公平。
小朋友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主要凭感觉,因性格而异,因环境而异,因施加的作用力而异。一个小朋友,让去小区楼下玩或者看电视,大概率会选择看电视。多个小朋友让去楼下玩或者看电视,大概率会选择去楼下玩。一个小朋友去游乐场玩或多个小朋友在小区楼下玩,大概率会选择多个小孩一起楼下玩。多个小孩去小区楼下玩或者多个小孩去游乐场玩,肯定选择去游乐场。由此可见,小孩的乐趣就是无忧无虑,只要不是不喜欢的事情(学习,写作业等),有多个小伙伴一起,哪怕是玩泥巴也是乐趣。因为,于小孩而言,谈不上乐趣,因为他们年龄也谈不上认知,纯粹的开心就好。回到生活上,小朋友逛商场,看到各种东西都想买,其实,也只是想买而已,就只是想买回去,再无其他任何购买的理由。很多家长只是制止,却没有有效的引导为什么不能买或者说买了没有任何作用,会给小孩带来一定的失落感。对于家长来说,需要进行引导,比如这个玩具买回去想玩多久,每个星期玩几次,多长时间内不能损坏。引导小朋友自己去思考,兴许他会主动改变主意。也避免了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再说说学习,写作业。家长可以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至少让小朋友觉得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当前,小孩缺少认知,可以逐步引导)。有些家长采取作业没写完,不能吃饭的想法,我认为是非常乐趣的。早上刷了牙才能吃饭,小朋友肯定已经养成了惯性。如果家长严格,高频监督,做完作业才能吃饭这样的习惯也是可以养成的。当然,做完作业不一定等于完成好作业,这就又需要家长进一步去引导。小朋友很善于学习,也特别遵守规则,但凡有规则在引导。这个规则诚然就是家长。
所以,于儿童而言,任何事情都可能是乐趣,也可能都不是乐趣。在既定的大环境下,家长才是这个乐趣的引路人,可能性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