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自古以来就是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苦恼!
柳永在面对离别时,就曾暗暗感慨“自古多情伤离别”;李白送友人时,也会哀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陆龟蒙在离别时,却更显坚强,“丈夫非无泪,不撒离别间”。 面对离别,各位古人的心情都不一样,但总体可谓沉重。古时候,车马慢!一别之后再见,可能就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之后的事情,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再见。因此,离别的酒难喝,离别时的手难以放开!
时光流转,转回到现代,离别也每天都发生着。宏观上看,一年一度的春节人口“大迁徙”以及每年暑假的“小候鸟们”,就是大家都能够观察到的离别现象。
每年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重要日子。归途上,游子们的喜悦之情随着家乡越来越近而愈发热烈。迎接他们的是家人们甜美的微笑、柔和的目光以及乡亲邻居们的一声声问候。大家添新衣、拜新年、领红包,热闹非凡。可春节的喜悦一般仅仅持续一个周左右,到了正月初六初七,在外奋斗的农民的儿子女儿们,就又要踏上漂泊的征程。儿女们要离开父母了,孙子孙女们要离开祖父母了,一年中最大的快乐仿佛就要溜走了。于是,亲人的挂念就化成了一件件行李和包裹。新晒的萝卜干、腊肉、香肠,一定要多带点;妈妈新织的毛衣毛拖鞋也得带上;新榨的茶油菜籽油要多拿两瓶。就这样,年轻人们带着家里的特产和挂念又返回了城市!记得这两年央视新闻频道特别做了这么一个专题,在高速收费站、火车站等地采访各省市的人们在节后返程途中带了什么东西回来。采访发现,带回来的东西从蔬菜、粮油、鸡蛋到腊肉香肠、毛衣棉鞋,应有尽有。
而“候鸟潮”的现象,则体现了中国近些年来留守儿童的巨大社会问题。目前,中国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据百度百科),他们父母为了脱离贫困或者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外出打工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对于留守儿童,一般他们和父母集中度过的时间就是春节前后的十天半个月以及暑假中的一两个月。如果说春节后的离别尚多显温情,毕竟承载着一家人的祝福与期盼。那么父母和小候鸟们的分离,就显得残酷的多——年幼的孩子们离开父母离开城市,返回的了暗淡破旧的农村,那里没有城市的霓虹灯,更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而父母们心里也不好受,父母们嘴里头是“舍不得,没办法”,眼里头的是忍不住的泪水。
大多数中国人都经历过这些离别,这是发展中的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发展中的城市需要建设,落后地区中的人民需要更好的机会与生活。因此,他们不得不离开,纵使他们牺牲了许多情感与幸福。
但是面对离别,不一定要必须持否定态度。如果抱着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那么擦干眼泪,好好闯荡一番也是值得鼓励的。《天堂电影院》中的Alfredo曾经多次让Dodo离开小镇,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If you don't walk out, you will think that this is the whole world.(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离别,是我们一辈子不能够逃避的事情。求学,工作,婚姻,都有可能让我们与一部分人分离,而死亡却让一些人与我们永远分开。主持人李咏患病去世,哈文微博发文“永失我爱”;金庸先生驾鹤西去,众人纷纷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怀念;朋友圈中有人在感慨90后在开始失去了。
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人生就像一列行驶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