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理查德•耶茨的书,仅仅是因为这个书名《十一种孤独》。从未想过给孤独分类,不同境况,同样心酸。无非是城市中人在喉咙深处无病呻吟,无非是适应不了严酷生活的屈膝求饶。
释卷,断然是错了,不至于斟茶赔罪,但确凿明白了——孤独,从来都不是贬义。
不再赘述书中老教师、小学生、钢琴手、军官他们各自可怜的生活,作者企图用悲情主义统领整本小说,把孤独写成二战遗留下的孽种。但当平静便得如水般自然,所有故事仿佛给心灵铺上一条通往极乐的道路。有什么比可以孤独更可贵?有什么比能够独处更难得?
回到生活,太多人说自己寂寞,便扯长了脖子寻觅窗外的知音,只求打破这孤独。但当我们找到一个伴一同吃饭,一同看电影,一同读书时却发现找不回一个独立的自己。我们开始渴望一丝孤寂,这份孤寂,来源于无止境的思考,在每一个用黑当背景的夜,我们学会搭建自己的舞台,有了心中的独白有了脑海中的灯光,这出剧让我们明晰未来要怎样演下去。
恋爱,是为了恋爱;
生活,是为了生活;
我们就这样追随千军万马永不孤独的踏入了循环往复的泥淖。
但在泥淖中,我们也分明感受到比独处时更寒彻心扉的惶恐和迷惑。为何要这样生活——最小化生活的孤寂时心灵的孤寂却变成了最大化。坐着吃饭,手机是屏障;一起聚会,寒暄是隔膜。聚会的时候想着的是结束,结束的时候想着的是下一次相聚。就这样,我们以为自己不再孤独,是的,我们再也称不上孤独了,因为孤独是智慧的,我们变成了麻木。
有次在图书馆待了一天,纯粹是为了夏日炎炎蹭那么点冷气,看见角落里一个女生默默的翻开一本本书,她仿佛给他们定上了出场顺序,早晨时是文学的,午饭后是新闻的,下午时是专业的,晚饭后是科幻的。关门时,她走入了人群,和那么一帮密友有说有笑,于外在而言这是单调的一天,于内在而言这是一天精彩的历险。
孤独,或许是一种态度,是懂得用平静去对抗聒噪,懂得用沉默去平息狂躁,懂得用踏实去抚平浮躁。
给我十一种享受孤独的方式,定能觅到人生中千百种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