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朋友与事业——张良的选择
——《鸿门宴》系列评讲二
“项伯夜访”一节,张良的行为值得一探,以便来更好地认识复杂的人性与人情。
评价一个人,是不能简单地给其定性的,因为每个人基于他的人生信条与人生态度,还有他的道德、价值观等,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进而产生不同的后果,我们应抓其主而忽其次,从主要事因方面来分析其行为,确定对忠奸、爱恨与对错等的判定。
这里,我从动机和结果两个因素来谈一下张良。
想那项伯,冒着被军法处置,被项军阵营的将士们误会而担上通敌叛“国”的罪名的危险,深夜偷偷驰抵刘邦霸上兵营面见张良,这是很有些魄力与担当的。
项伯乘夜色而来是为了什么?为了见张良救张良!
项伯为什么要去救敌方阵营中的张良呢?他就不怕一旦他被项军发现而背上通敌之罪?这通敌叛国之罪是要诛九族的,如果项羽冷酷无情,那怕只诛其一族,项伯也要连累及他的家人啊。之所以救张良,是因为早前,张良救过他项伯一命,项伯这是在报答张良曾经的救命之恩。他把张良当朋友,当恩人,为了朋友之义,所以他甘冒危险也在所不辞,项伯可以说是完全对得起张良的,可以称得上为朋友而尽“义”。
反观张良,其做法就大有问题。
但凡是他张良能为来报恩的项伯着想一点点,但凡是他张良能感念项伯通风报信的活命之恩德,就算他张良为了不背弃刘邦甘愿与刘邦共命运不逃走,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催促项伯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让项伯在此处多停留一分一秒才是正理,更不应该将项伯陷进一个专意为他而设的陷阱里被他张良和刘邦所利用。可是事实上,却正是这个张良,竟和刘邦合谋来诱骗来利用来拉笼这报恩的项伯。
看看文本中的语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勿从俱死也!’”,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此时此刻项伯焦急的内心,他应该是一刻也不想在此地多呆的,毕竟“做贼心虚”,无一时不担心被楚军发现,而且,从话语中还可显见出,此时的项伯并无护刘之心,他对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并不抵制,也不反对,他只是单纯地想救张良而己,而且天真地以为只要见到张良,把情况一说,张良就会连夜随他而走,他也就没有什么事了。
然而,生活是不可预知的,情况往往并不完全遂自己的心愿,项伯绝没有想到的是,这张良竟和刘邦一唱一和,对他极尽拉笼之能事,将其欺骗,将其利用,也帮他安上了一个“内奸”的名号,随着这场著名的“鸿门宴”而“永垂不朽”。
我们现在,对项伯的评价,大多是从历史的结果来说的,不管他项伯是不是被骗,是不是忠于项羽,至少,客观上的行为,项伯是在帮刘邦脱险无疑,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这一切,都当推功于张良将项伯诱骗至刘邦面前,用事先商定好的那一套说辞,特别是那两条有力的理由来说服项伯,也正是这两条强有力的理由使精明的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绝无“背叛“项羽之心,有大功于项羽倒不假。于是,他才于鸿门宴的前后,一再为刘邦辨护翼护,越来越走在后人看来那所谓的对项羽“不忠不义”的路上。
其实,从“项伯夜访”这一节的文本叙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项伯的动机,他到敌营,即刘邦的阵营前见张良,仅仅只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让张良独自逃生而已,这是基于朋友之情和做人的道义,所以其动机并不是要帮助刘邦。
可是,面对前来报恩的项伯,面对给他讲朋友之义的项伯,面对甘冒危险而向他张良告密与泄密的项伯,张良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读到的,看到的是,项伯为朋友之义以德报德,张良却选择了他的事业选择了刘邦,毅然地牺性掉了这前来报恩的可怜的项伯,伙同刘邦一道,用谎言、虚情和假义为项伯编织了一张冲不破逃不出的细密大网。
为什么说刘邦、张良二人对项伯说的是谎言呢?这可以文本语句分析得到: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勿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从以上文本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张良将项伯的情报告知于沛公后,刘邦变得惊慌失措,接着,面对张良的质问,刘邦说的是“某个小人向我建议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入,秦地可完全归你所有’,我听从了这个建议”,这一席话,明明白白地道出了刘邦当时真实的想法和做法。他派兵将守关,占有关中咸阳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自己,并非为了项羽,现在事发,项羽出兵攻打,刘邦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自救,才改变做法,在张良的谋划下,紧急封存所有财物,并清点财物、人员,留待项羽接收。相比鲰生那肤浅与短视,又招来弥天大祸的蠢计,张良的补救措施可谓神来之笔。
刘邦财迷心窍、利欲熏心之下,非常不负责任地采纳了鲰生之谋,于是,触犯了想要称霸天下的项羽的逆鳞直接导致了项羽的警惕与愤怒,引发了刘、项两大军事集团可能到来的战争,而当时的局面是,项羽兵力举世无双,任何势力都难以与其争锋。刘邦兵力由于远弱于项羽,这场战争对于刘邦阵营而言只会是灭顶之灾,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发展下去的。鸿门之战,迫在眉睫,刘邦之覆亡,也可想而知,所以为保全自我,刘邦只能赴鸿门坂请罪,以求得一线生机。
应当说,这次“鸿门事件”的事因,是刘邦所引发的。他想要将关中据为已有,很是天真地以为凭着怀王“谁先入关中,当为关中王”的约定,就可以肆无忌蝉、明目张胆地占有咸阳城,他不但挥霍享受纵情任性于咸阳之秦宫,还派兵把守关隘,大有一副“外人莫入”之味,这些为咸阳百姓和刘邦军兵皆知的行为,可是都一一地彰显在外的。但是,如今,面对气势汹汹杀气腾腾的项羽虎狼之师,刘邦在张良的授计下,上下牙一咬合,大嘴一张,以舌灿莲花的本领,将之巧辩为了“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他刘邦为了替项王开道而登记人口、物资,封府存库,派兵把关防备盗贼,一切都是为了项王,从来不敢背叛项王!这理由可谓强劲有力,再加上确有其实,实是能无可辩驳地证实刘邦对项羽的忠心!但是,如果从最初的举动来看的话,其实并非如他现在说的那样,因为无论怎样花言巧语,也都不能抹杀掉刘邦最初攻占咸阳城时的真实内心!
故此,我说,项伯是被刘邦、张良所欺骗所利用的。当项伯对刘张二人的辩解信以为真时,也就有了那一连串的护刘行为。
现在,正是刘邦的有力谎言,打着忠于项王的旗号站在了至高的道德高地上,故此,我说,项伯是被刘邦、张良所欺骗所利用的。项伯对刘邦、张良的辨解信以为真时,也才有了项伯的一连串护刘行为。
现在,正是刘邦的有力谎言,打着忠于项王的旗号,站在了至高的道德高地之上,让项伯在深信不疑中去除了对刘邦的“误会”,再加上姻亲之情、朋友之义,才有了项伯那对刘邦信誓旦旦的许诺,于是,项伯便把护刘当作了正义的事,把阻止项羽因为斩杀刘邦这有功之人而可能会落得个被天下人所耻笑,落得个背上“不仁不义”“背信弃义”的骂名作为己任,从为了项羽,为了项氏家族,为了项羽集团的利益出发,本着忠于项羽、忠于项家军的目的和动机,也才有了他项伯极力阻止项羽,阻止亚父杀刘邦的一系列举动,他不但力劝项羽“善遇”刘邦,还在鸿门宴中投身剑舞以身体翼护刘邦!
说到底,项伯在鸿门事件中包括鸿门宴上所做的一切劝项王放弃攻打刘邦、翼护刘邦等的行为,其动机都并非是要为了那刘邦,而是为了项羽,为了不使项羽犯下“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的错误,背上为天下人所耻笑的“不仁不义”的罪名、骂名。而这,又都是基于在项伯“夜访张良”时,在刘邦、张良前后夹击,你言我语下所痛陈的“岂敢反乎”“不敢倍德”之论,他信以为真之下,断定了刘邦对项羽的忠心不二,又有为项羽攻破咸阳城这大功,才更是坚信杀刘邦之“不义”,才有那护刘的心思,这其实正是出于对项羽的忠诚、出于项氏集团的利益!所以,项伯,并不能被称为内奸。
但是,我们又不能说某一个人因为出于自己的好心而做错了事,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就原谅这个人,不去追究他的过错引起的重大责任。尽管动机是好的但却因为被利用或蒙蔽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话,一样,也还是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的。
所以,从结果上,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项伯的问题。
现在,已是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作为后人,是最清楚那段历史的。事实上,鸿门宴后,刘、项两大军事集团确实是走上了争天下之路,我们知道那段历史叫做楚汉战争,而楚汉战争的结果是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所以,如果从结果而论,鸿门事件,项羽确实应该杀刘邦,鸿门宴中,亚父指使项庄剑杀刘邦也是正确无疑。项伯的错误是不但动摇了项羽杀刘邦的决心,还阻止了亚父对刘邦的斩杀,使得刘邦成功脱险,为后来击败项羽,定鼎天下赢得了机会。故此就结果来看,项伯是绝对做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而更可悲的是,项伯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以为自己做的是正义之事,真有一种被人卖了却还要感谢并且为人数钱的感觉!
再说张良。
从动机上说,张良是为了救刘邦,刘邦就是他的事业,他的大道。如果站在“各为其主”的角度,张良救刘邦,是应该的,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当时的情势下,如果能将项伯拉拢、利用,那必是最佳的选择,也是营救刘邦的必要手段,所以为了刘邦,为了他张良的事业,他选择了牺牲项伯,利用项伯,将朋友之义抛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在“天下”这个大格局下,这个大目标下,“情义”是显得多么渺小与多余,只有“绝情弃义”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而也正是在“天下”这个大格局下,亚父范增才会坚决彻底地要击杀刘邦,他并不会去考虑刘邦所辩解的忠心问题,所以,本质上张良和范增是一路人,都有着大智慧,有着“天下”的格局,也都是“绝情弃义”的人。
接着再从结果上来分析张良的做法。
就楚汉战争这段历史的归结而论,刘邦争得了天下,项羽身死,张良在鸿门事件中的所做,成功地保全了刘邦,保全了刘邦集团,为以后的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莫大功劳,受到刘邦的重赏,也使自己的人生事业走上了巅峰,以“汉初三杰”的雄姿长留于史册,为万世所敬仰,张良的选择并没有错,人生如此,当可无悔!
最后,我们终于能够看到,张良的策划与筹谋全都是为了刘邦,为了他的事业,刘邦就是张良的选择。良禽选好木,良臣挥明主,在朋友与事业、项伯与刘邦之间,张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事业,选择了刘邦,而有舍才有得,有得就有失,当张良将他的满腹经纶与一腔热血都选择付诸刘邦之时,项伯,注定将成为他事业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