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校园剧,从前喜欢校园的部分,现在喜欢成年后的他们。”
——题记
这部剧不同于以往的青春题材剧,有很多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
景栖迟喜欢足球,大学专业是计算机;
宋丛喜欢医学,如愿进了京大,在医疗行业发光发热;
祁琪从法学转到文学,最后出国留学,出版图书,在画展上认识了学音乐的男朋友;
廖心妍谈了很多场恋爱,“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最后回家当公务员,最活泼的那个人最稳定;
杜漫理性,什么事情都可以为学习让路,她从高二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并且一直努力不懈地追随梦想;
李天是每个班级标配的“万年老二”,超级努力,但第二依旧是第二,在外面收到无数人的羡慕,却与父母的苛责交织着。
欢儿是努力乐观的女孩,不算出众的外貌,但有其他过人之处,毕业后继续深造,在无数次梦想与现实的抉择中,都站在对方的未来里,看起来像小女孩的她,却是想得最明白的那个。
……
这部剧在于阐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身为普通人,我们的人生依然百花齐放。
景栖迟没有在足球上发光发热,由于高考后的一次“卖书”想法,创立了二手书网站,为那些热爱图书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搭建了一处港湾。努力了四年,过程中曲折与光辉相伴,忙碌与欢喜共存,最后的橄榄枝依然抛空了,但就像命运轮回到高中时代。他为足球努力很久,可腿受伤了。他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事与愿违。生活似乎很擅长不完满,起起伏伏。人在高处时会拼命地去规划未来,处于低谷地带就会回首往事。可时间的针脚是不断前行的,他的人生不是确定的,但是坚定的。
宋丛生命中的唯一打击便是“努力了也不是第一”。他不是天赋型选手,他的成绩与时间成正比。在天河,他是随随便便上第一的高手;在京大,他是拿着学神笔记也考不过不来上课的学神的第二。他逐渐明白,长大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与平庸。其实在这里,我很想多些几句:宋丛并不平凡,他长相帅气,成绩友谊,父母都是双职工,父母感情良好。他已经是县城中的佼佼者,所以“接受平庸”只是对他而言,并不以成为圭臬。真正平庸且平凡的我们,努力还是要努力,毕竟饭店的鸡腿是用餐盘盛装的,吃了不会拉肚子。
祁琪是被物质滋养的女孩,她被保护得太好,以至于对“脱缰”的生活十分向往。高中时代的她对自由的理解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前提是生存。热爱文学的人并不能依靠文学的打赏支撑起自己一直以来丰厚的物质生活。八千块的衬衫说买就买,在停掉银行卡之后,靠着贩卖母亲赠送的衣服和包包,以及在二流网站上写一些迎合市场的文字。在物质匮乏的时候,谈梦想就像天鹅想吃蛤蟆肉。后来,她依然靠着妈妈的物质追随着文学的梦想,她也渐渐明白,自由并不是与生活抗衡,而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欢儿,出生即患儿,然而有一对爱她的父母。妈妈的乐观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她算是幸福的小孩。在有爱的家庭长大,有两个相伴十多年的青梅竹马,热爱自己的专业,身边一直都是爱她的人,还有她爱的人。
看完这部剧,我对另外一个角色很好奇。理性、从容,似乎生活一直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其实,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这个家。她照料着爸爸的便利店,过早的分离让她收起了女性的细腻,她目标坚定,学习还是学习,但也会随着环境顺势而为。她接受努力了也考不了第一的现状,她想明白了有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就不要了,与其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上浪费时间,不如换点开心的东西。她拎得清,放得下,在她面前,一向沉稳的宋丛仿若需要依靠的小弟。这两人在剧中没有在一起,倘若按照时间线的继续发展,在一起只是时间的问题。宋丛过于理性,但一时也无法转变十八年来驯化的性格,他需要一个同样理性但又有些活泼的人来调节生活的节奏和压力,杜漫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但她对宋丛有仰望,有崇拜,在一起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追平。
青春剧的核心在于成长。当青涩的面孔擦拭脂粉,稚嫩的连衣裙换成白色衬衫和黑色西装,伸出的手悬在半空,学校成绩排名在一枚九万块的钻戒前逊色,被质疑年龄和阅历,被否定和接受既定后的变化,才华和梦想只是成人世界的入场券,往前走是觥筹交错和浮光掠影,回头看是一群手挽着手的少年,现在的你似乎停滞在人生的交叉路口,然而跳出选择的框架,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在行进的路上,从未止步。
我很喜欢校园剧,喜欢简单,也算是成年世界的一种逃避。那有怎样,就像我走很远去吃烤鸭,来回花了三个小时,可是这三个小时的余温会延续一个星期。我借助影片、书籍、食物和运动将自己抽离日常的繁重,这是我呼吸的方式,也是我生命中的乐章。
我为之,我乐知。
2025年3月8日
北京
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