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
与暮光之城的初次邂逅好像是在我的初中毕业阶段,那时候看了第一部《暮色》,并不知道还有后几部,也不知道这是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甚至连自己那时的观影体验也已经模糊了。
后来知道还有接连的几部,于是一口气追完,看完《破晓》下的时候可谓是心中酣畅淋漓,暖意汇拢。
如果要说那个时候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便是影像中呈现的主演的姣好容貌、光影色调贴合主题的场景、遇见与破晓后的永远······
但看完剧后这种感觉随即被隐匿。
重聚
只是,我已经记不清后来有多少个日夜,我总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口气把《暮光之城》系列的电影重温。
这像是一个默契的约定,不意外地,这个暑假,我也重温了一遍。在此之前,我只曾经在朋友圈公开过评论过一部电视剧(应该是已经6刷了),表达我的深情喜爱。
而现在,我也不是要评论它有多烂或者有多好,我只是感谢,它带给我的影响和心情。
细味
看的任何一部剧,从来不会强要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剧情本身在不同的观众身上会被解读出不同的效果,顾于我而言,在欣赏和回味之余,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投入的便是好的,令我中意的。
电影和现实不混淆
实话说,我第一次把暮光系列电影看完的时候,留给我的感动并不深刻,与那时我的年龄所带的心境有关。
而在我重温,品出另一种味道的时候,我村才刚通网,我也才开始玩了微博,看一些娱乐新闻。
当有一天我意外打开弹幕时,发现有人说剧中男女主角在现实也是恋人,不过女主后来先是出轨后是出柜了,而后来我有时逛微博也有一些关于男女主的绯闻。我有点讶异,两声唏嘘过后选择:关掉弹幕,专注剧情、一刷而过。
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或许平淡,或许比电影更加戏剧化。
生活是活给自己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心里都有一部自己勾勒的电影,从不是旁人所吆喝出来的。
剧中人物在生活中的现状如何,于观众,从来不应该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于演员自身,不关观众的事。
我的时间,皆用于欣赏电影,而不是自以为可以安排演员的生活角色,或者在屏幕这边发出自以为的评论。
取舍剧中的矛盾
剧中的感动除开男女主角深到骨髓的爱情,最大的情感冲撞便是亲情。吸血鬼爱德华一家人没有血缘,其他人与贝拉更是没有关系,却对其与爱德华的结合做出无条件的包容与保护,弥足珍贵。
而同样让人难忘的是贝拉父亲对女儿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担忧心疼,饱含浓浓的父爱,从而引出剧中最令人争议的点:贝拉执意成为吸血鬼的决定,成为了对家人最大的欺瞒。
这在电影无可厚非,爱情至上是一种声音,重视亲情也是一种声音。
但在我看到,作为一位观影人,每一次重温因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待选择会有不一样的思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从来不鲜有,做不会后悔的选择便是最好的选择!
令人着迷与沉醉的音乐和美景
要说《暮光之城》最让人印象深刻是的吸血鬼禁忌之恋,震撼的场景,伴随而醒的绝对还有那萦绕于耳,让人恋恋不忘,沉醉留连的背景音乐,几乎每一首都是经典。
每每听那首《Fightless Bird, American Mouth》,总能让人平静下来,沉溺在想象中。
《A Thousand years》让人每每听起来总能浮现贝拉于爱德华毕业舞会上跳舞的场景、爱德华弹琴的镜头、还有他们在花海中闪闪发光。她打开自己的思想,那一刻,所有的相遇与记忆汇聚于他的心头,只为他绽放,“I love you for a thousand more”。
写在最后
每一个音乐软件下,这两首我最爱的歌总有很多有故事的评论,手指划过,留下的是感动还有纯净。
有人在唏嘘、有人在流泪、有人在等待;有人感谢相遇、有人遗憾错过、我珍惜的,是这一首歌时间里的沉醉,还有,这一系列电影带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