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势在必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是礼仪之邦,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矩就是一种礼;尊师重道教育花开,尊师是一种礼;礼让为先社会和谐,礼让也是一种礼。“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千年岁月的淘洗,仍旧熠熠闪光。

        《论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孔子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努力约束自己,符合礼的规范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如果有一天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难道能够靠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践行先生的话。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也就是“慎独”——独处时依然能够按照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这里,“礼”不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他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是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强调的“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最佳途径。“克己复礼”是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在古代汉语中“克”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孔子说的复礼应该是指恢复周礼,涉及礼乐,祭祀,教育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规范,孔子曾说:“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这样,才能随时随地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去掉个人私欲,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也是“慎独”的真正含义。

        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就不会出现在动物园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导致的老虎吃人的惨剧;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警钟长鸣,无辜者尸骨未寒,全国各地的类似事件就不会接连上演,践踏规则罔顾生命的自私之人就不会品尝自己亲手酿下的苦果;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尊师重道就会成为时尚,社会上就不会出现稍有不慎,个别学生和家长殴打、控告、逼迫老师辞职,让老师下跪的野蛮行径,殊不知,让老师下跪就是对教育的践踏,就是对祖国未来的否定;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克己复礼”中国就不会出现群体闯红灯事件,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就会销声匿迹,交通事故就会减少,珍惜生命,幸福花开。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克己复礼”,高铁霸座男、霸座女就会深以为耻,礼让为先,强行阻拦火车关门的极端自私之人就会无地自容,绝不粗鲁耍横,中国文明,指日可待!

        诸君请记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国是礼仪之邦,让我们遵守规则,尊师重道,捍卫礼仪,礼让为先,为人以礼,为国以礼,共创友善文明和谐的美好明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5,399评论 1 16
  • 最近看完了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对这个古代国家有印象,在金庸武侠电视剧...
    AskYp阅读 833评论 1 0
  •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解不开的情结,是中国父母解不开的情结。但是,盲目地追求望子成龙有以下问题:“一是忽视了望...
    高菲菲阅读 676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