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听书平台出现:比较知名的就有:得到,喜马拉雅,知乎读书,樊登读书会等等,半小时听完一本书,一年听个几百本书,完全不在话下。
现在好像是个全民学习的年代。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各行各业,我们的朋友圈每天都会有各种课程的二维码推送,扫一扫,再转发一下,就可免费收听。
有钱的听付费的,没钱的听免费的,上下班的路上听,健身的时候听,吃饭的时候听,看似人生从此再无“虚度”二字,实则大多是包装过的虚度光阴。
大脑好像是个杂物间,一股脑塞进去,需要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找出,甚至干脆不记得自己还有这么个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知识挺多,可真正到了关键时候,需要你发挥知识的时候,你才发现好多东西模模糊糊,说不清道不明的。
真正应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看来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通病!
听了很多,记住的很少,原因如下:
听也如同阅读一样,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
积极主动聆听,就是我们全神贯注,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储备,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以便在接受信息后立即进行再组织,形成自己的东西。
消极被动的听,就是我们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中,接收信息。如一边开车一边收听节目。
即使我们的听都是在全神贯注下的积极聆听,我们也不会记住太多。
有学者发现即使是积极的听对方讲话,听者也仅仅能记住不到50%的讲话内容,而且只有1/3的讲话内容按愿意听取了,1/3被曲解了,另外1/3则丝毫没有听进去。
要想保证听的质量,就必须了解听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障碍。
1.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出现断线情况,造成思路跟不上,从而少听,漏听。
小学,初中一节课时长设为30-45分钟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是一个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有效时长。但即使在这个范围内,一个人还是会受到外界干扰和自身情感因素而分心。
因此,真实情况是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到20分钟这个范围。
2.受偏见的影响,主动过滤掉信息内容
人们往往受自身经历所限,会形成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会把自己框在一个小空间里。
在以后的经历中,TA遇到与自己先前十分肯定的认识相冲突的内容时,不自觉地产生排斥,从而影响接收的效果。
也或许是对表达者个人存有偏见,也会排斥他表达的内容,同样影响倾听效果。
对不同情景的偏见,一样影响信息接收。比如表达者的声音,讲话方式,听讲环境等,都会影响我们接收信息的多少程度。
如果能觉知到自己有了偏见反应,那就要主动拿出一个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表达着及其表达的内容。
只要记得,当自己内心产生一种反感或否定情绪,就暗示自己:“我要听清你说的每一点,然后驳得你体无完肤”
3.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从而难以记住其内容
对于刚接触的一个全新邻域,我们不免大脑一片空白,没处联系。就像一个人身处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陌生地方,准会心生疑惑,不知该往哪里去。
学习新知识也一样,有与其相关的背景知识或经验,学起来才轻松,记住得也更多。
如果只是靠死记硬背,一次最多能记住3-7个词或词块。
下面有一组英文字母,对于一个从未学过英语的人,能用几十秒的时间记住吗?即使记住了,是不是很快就会忘记?
E U O L I Y O V
单对于一个初中生,只要知道把这组字母重新组合一下,就会看出 它们 “I LOVE YOU”的混合组合。
是不马上就记住了呢?
对于刚谈到的三点倾听障碍,我们除了要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还要学会三个听的小技巧和一种记笔记的方法。
三个听讲技巧,助力抓住重点。
听关键词明确时间顺序
有逻辑的表达者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也是有逻辑的,他们会在句子中使用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听这些词掌握对方所表达的要点或者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
比如:当你听书的时候,讲读者说,今天我们主讲某某书,我会围绕以下三点展开,
第一,.........
第二,........
第三,...........
当听到这段话中的“第一”时,就要予以特别关注,听清楚“第一”后面的内容,有了“第一”,自然会有“第二”“第三”等,那么在听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第二”“第三”以及这类词后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对方所表达内容的要点。
再比如听到以下内容:
阅读的时候,先要阅读封面,封底,再看目录,然后看看序言和主要章节标题,最后,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需要的内容看起。
在这一段内容中,听到“先”这个词的时候就要开始注意了,后面还有“再”“接着”“然后”这样一些词,来表示时间顺序。例如,上面一段话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就有“先”“再”“然后”“最后”。听到这些词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知道具体的动作顺序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是什么样的了。
除了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先……再……”,还有一些别的这样的词,例如:
首先……其次……再次……
首先……然后……最后……
过去……现在……将来……
从前……现在……未来……
小时候……长大后……
以后再听到这类表示时间顺序的词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听紧跟在后面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表达的要点或者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乃至对方的思绪。
听连词了解逻辑关系
当听到连词的时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其中往往蕴含着逻辑关系,只有听懂对方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才能听懂对方的重点。
例如,在“虽然你很聪明,但你不会生而知之,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这句话中出现了两组连词“虽然……但是……”和“只有……才……”。
通常“但是”后面的才是重点,所以“但是”前面的内容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实在记不住,几乎都可以忽略,即把这句话变成“你不会生而知之,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也不会影响所表达的意思。
“只有……才……”是一组表示必要条件的连词,“只有”后面是条件,“才”后面是结论。其意思是如果没有努力学习,则必然没有好成绩;如果努力学习也未必有好成绩,所以努力学习就是有好成绩的必要条件。这个时候就要理解表达者在强调,虽然努力学习不会必然导致有好成绩,但是努力学习很重要。因此,以后再听到对方说“只有……才……”这样的连词的时候,就可知道“只有”后面的内容是作者所强调的,虽然它不能必然得出“才”后面的结论。
因此,在听到例子中所举的话时,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你不会生而知之,要努力学习。”
而在听到“不但……而且……”这样一组连词时:“我们不但要学习,而且要会学习。”应该明白这句话的重点其实不在于“不但”后面的“要学习”,而在“而且”后面的“会学习”,所以听到“而且”这个词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其后面的内容。
听关键词区分事实和观点
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内容都是事实与观点混合在一起的。
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讲,我们必须要做到分清事实和观点。
因为事实只有一个,而观点却各不相同。所以在听的时候就要分清对方说的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这样既可以了解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根据他所描述的事实形成自己的观点。
那么,如何在听的过程中区分事实和观点呢?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听关键词来区分的。
事实只对事物只进行描述、展示而不进行诠释,通常包括姓名、地点、日期、时间、数据、事件、科学规律和基本定理等。
所以,事实通常会采用有具体含义的词,如小明、汤、黄色、十个、一小时等。
观点是指表达者的判断、感受等,通常可以被分为价值判断、品味或偏好、信念、态度、情感或感觉这五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关键词也会有所差别。
要重点区分价值判断和个人喜好的观点。
价值判断的观点需要给出证据支撑,这样才有说服力,影响别人。
如果我仅仅表达个人喜好的观点“我喜欢红色”。这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我们听讲的时候,不仅要知道哪些事事实,哪些是表达者的观点,更要知道哪些是有判断的观点,还要分析他给出证据的说服力如何。
一种记笔记方法:关键词+分类+大纲
做笔记一方面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倾听,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听后进行回顾、复习。
很多人的听讲时,记的笔记很多,但是缺乏思考,课后也不再看,这样的笔记完全无效。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自认为实用有效地记笔记方法:
1.在一张空白纸上,纵向按三七或二八比列画一条线,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大,右边小;
2.按照上面的三个抓取听讲重点的技巧,边听边抓取出关键词或关键短句;
3.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同时给抓取出的关键词归类,边归类,边为该分类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短语或短句,并把它放到这组关键词前面。
4.如果对某个事实,存有疑虑,在右边一栏对应的位置标明自己的疑惑或者观点。
5.依此类推,完成整个听讲,也就完成了一份大纲性的笔记。
为了你看的方便,我用一句话做个总结。
全文主要讲我们要在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基础上,通过听关键了解时间顺序,听连词了解逻辑关系和听关键词区分事实和观点三个听讲技巧,外加一个记笔记的方法四个方面表达了如何听和记才能记得住所听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