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顺便研究了一下读书方法论,总结了几个读书的要点:
坚持每天读书
其实每个人都想多读书,但是大家总是说抽不出时间读书。工作已经很忙了,回到家很累,又要照顾家庭。这个说起来是挺有道理的,但是我相信每天还是能挤出至少1小时时间来读书的,周末可能可以更多一些。这样日积月累的坚持,给你带来的变化是惊人的。
带着问题去读书
很多书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我们如果不加咀嚼的读上一遍,脑袋还是空空的。如果下决心要仔细读透,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书本身写作的不是很好,我们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性价比不高。
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带着问题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带着几类问题,试图将这本书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哪些?(吸收书中的关键知识点)
- 这本书哪些知识点对我当前有用?(吸收书中对我有用的知识点)
- 这本书讲的东西对不对,带着论辩的思维去看待书中的论点,激发我们的思考。(强化对关键信息的学习)
这种方式比较类似《学会提问》提出的淘金式思维,与之相对的是海绵式思维。我们从小到大上学读书都是绝对的海绵式思维,认为书中的一些都是绝对的正确。当我们知识越来越扩展的时候,我们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读书分重点
并不是每本书的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的读。
现在市面的书很多,如果每本都读透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尽量买一些写作水平和口碑比较高的书。
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一本书的信息分为三类:
- 最有价值的,如果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点,对我很有用,我不仅要读透书中对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还要继续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或者延伸学习来强化对这个知识的掌握。
- 普通价值的,一些比较有用的信息,要进行一定的思考。
- 价值不大或者当前没有价值的,浏览即可,纳入知识的检索体系,等需要了再回头翻阅。
最高程度的掌握是可讲述
可以通过写东西,来将学习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讲述出来,这是一个提炼和思考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足,又回头去翻阅资料,或者重新思考问题。写作,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