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豆瓣电影标记了1000多部电影,而《心灵捕手》是少数我愿意反复咀嚼的一部。
片中饰演心理学教授的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于2014自杀,他生前患有鲜为人知但致命的路易小体病(LBD),大概丧失了40%的多巴胺神经元,持续不断的高度恐惧和焦虑,偏执多疑、妄想、循环不断,最终导致他在极端痛苦中选择了离开人世。在影片中治愈他人的心理学教授,在影片之外却被巨大的心灵痛苦所折磨,令人感慨,也令人扼腕。
《心灵捕手》主要讲述了心理学教授西恩对心灵痛苦的天才问题少年Will进行心理治疗,最后威尔卸下防御,获得幸福的故事。
关于这部电影有过许许多多的心理学解读,我们不再作全面的分析。但从这部影片里,我提炼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永远无法相信他没有体验过的事。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明白的这些道理,是真的打心底里相信它吗?
真实的我招人讨厌——内在行为模式
《心灵捕手》的主人公威尔拥有无上的数学才能,即便是发现他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博也难以企及。他掩盖自己的才能,在麻省理工学院当清洁工,只有闲暇时才会恶作剧式地轻松解答那些“难题“,让所有的高材生和教授难堪;在酒吧里,朋友被别人欺负,他用历史和经济知识把对方辩得体无完肤;在对他自己的审判现场,他用法律知识让法官都哑口无言;每一次他展现自己的才能都是为了攻击。
普通人永远也无法得到的东西,威尔不屑一顾,只有在需要表达攻击性的时候,他才会拿出来作为武器。天才是他最锋利的武器。对威尔来说,这些才能不仅无用,甚至是导致他不幸的源头。
这就是威尔内在的行为模式:即“天才“是不好的,可以伤人的,因此在面对他不喜欢的人时,威尔把才能当作武器,轻松刺伤他人。比如在Sean教授之前的五个心理治疗师,他们碍于蓝博教授的情面不得不来为Will治疗,并非真心想要了解Will的内心。Will轻易看穿了他们虚伪的面具,然后结束治疗。”平庸“是好的,能够让他获得他人的喜爱和良好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内在行为模式,这套模式通常形成于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但之后的生活经验,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也会对这套行为模式不断巩固强化(如重要家人的去世、失恋、经历灾难等)。
威尔的内在行为模式来源于童年遭到父亲虐待,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他无法相信任何人。之后他的天才一路为他带来嫉妒、带来强迫(蓝博教授希望用他的才能为国家作用),带来伤害,这些生活经历不断强化他无法做自己,那个天才的自己。掩盖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无法同他人真正建立一段能够相互理解的关系,虽然他有跟死党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但这时的他是伪装过的,他坚信唯有将自己真正的才能隐藏起来,才能够与他们维持友情。他深深的相信,真正的自己是不被接纳的,没人会喜欢一个“天才“。
威尔从未体验过真实的自己被接纳的感受,而一个人永远无法相信他没有体验过的事。
越爱越痛苦——亲密关系中的内在行为模式
内在行为模式同样影响着亲密关系。
我们在恋爱关系中不断复制着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如果童年与父母的关系是健康的,那么这个人的亲密关系也会是健康的。如果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不健康,那么这个人就会不断重复着痛苦的亲密关系而无法自拔也无法改变。
威尔在酒吧为朋友出头时吸引了女孩史凯兰的关注,他们开始约会,慢慢熟悉起来。可是随着关系的深入,威尔的内在行为模式开始发挥威力。小时候被父母抛弃,后来4次被送人寄养,其中3次被严重虐待。这样的经历让威尔打心底里不相信真正的自己会被爱,他内心深处的逻辑是,只要他们越来越亲密,史凯兰越来越多的了解真正的他,那么自己终究会被抛弃。在这个逻辑之下,威尔选择了逃避。
史凯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要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读,所以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但威尔拒绝了,他认为,如果到时史凯兰发现他的缺点怎么办?那时她就会讨厌他最后抛弃他。这伤害了史凯兰,她说,如果你不爱我就该告诉我,你如果不爱我,我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听了史凯兰这番话,威尔立即说,我不爱你。听到这句话,史凯兰伤心欲绝,而威尔仍然无情地走了。
史凯兰的内在行为模式是“纠缠已经说不爱的恋人“是不好的,会被讨厌的,而”大方潇洒地给对方自由“是好的,会被感激的。但对威尔的内在行为模式而言,史凯兰这句话会让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内在逻辑:她并不爱他,她终究还是要抛弃自己。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行为模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把对方推的越远,因为越爱时就固执地用错误的行为模式伤害对方。
改变认知——创建新的内在行为模式
《心灵捕手》里有一段广为传颂的台词,是西恩教授在与威尔第二次会面时所说的: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说完这番话后,西恩撂下了一句“现在该你了”。
听完这番话,威尔选择了继续治疗,而这次会面代表着真诚安全的关系开始建立。
西恩教授是如何做到卸下威尔的心理防御的呢?这段话所说的正是体验的重要性。其实陆游早就告诉我们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
威尔第一次和西恩教授会面,他见到西恩房间里一幅画,看穿了西恩内心的痛苦,他故技重施直接刺痛西恩的内心,说他娶了“错误的女人”。西恩的妻子几年前因病过世,这句话迅速激怒了西恩,他暴怒而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他:“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
这是威尔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当他用伤人的武器“天才“去刺痛西恩时,西恩没有伪装礼貌,而是直接表达愤怒,但却仍然继续给他做治疗。威尔认为会破坏关系的”天才“武器不仅没有伤害到西恩,而且也没有伤害他们的关系。他有了成功经验,终于开始相信真实的自己不一定会伤人。
在威尔犹豫是否要改变认知的时候,他的兄弟查克对他说:
“你拥有百万奖券,却窝囊的不敢兑现,狗屁。我会不惜一切交换你所拥有的,其他这些人也是。你再待20年是侮辱我们,窝在这里是浪费你时间。我告诉你我懂什么。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这一点。”
过去的威尔掩盖自己的才能,他以为是平庸维持了他们的友谊,而如今他终于相信即使不用再掩盖才能,他们还是朋友。查克关心着威尔,为他的才华惋惜。威尔真正感受到了被接纳。这一切让他开始相信他们,相信真实的自己,真正开始改变内在行为模式。
而电影终归是电影,多少有戏剧性的一面。生活中我们抱持着顽固的内在行为模式不肯撒手。我们不是威尔,没有天生的才能来保护我们,没有西恩来救赎我们,也没有查克来接纳我们。
那我们如何能够帮助自己走出痛苦呢?
1、意识到自己的内在行为模式
我们的内在行为模式往往都是潜意识的,所以首先我们要从意识层面上弄清楚自己这套内在行为模式是怎么起作用的。意识是改变的第一步,只有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开始解决问题。
2、成功经验
正如标题所说,光是从意识层面发现问题并不能帮助我们改变,只有真正的体验到心灵上的被接纳、被肯定,才会开始打心底里撼动原来旧的认知,从而改变行为模式。
《心灵捕手》中威尔有西恩教授和好朋友查克给配合他,体验与威尔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经验,这种新的积极的关系体验我们称之为成功经验。
没有人主动配合我们,那么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成功经验。一旦意识到需要改变,我们需要一点勇气去创造一个自己内心觉得“危险”的场景。
比如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其内在逻辑认为社交很危险,在社交环境里我不被接纳,怎么做都会被大家讨厌,只有不社交我才能感觉到安全。但其实真正的他仍然有社交需求,回避社交同样让他痛苦。这时如果他能做到第1点,意识到自己内在的行为模式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他只需要一点勇气去进入社交场景,做真正的自己,感受到真正的自己被接纳,就有了成功经验,成功经验能让人从潜意识层面开始改变认知。
一个人永远不会相信他没有体验过的东西,而新的体验能够动摇他过去深信不疑的信念。
3、建立安全的关系
但获得成功经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缺乏那一点勇气,并且,如果在“危险”的场景里不慎出现了旧的反馈,还会进一步强化旧的“体验”,巩固旧的“行为模式”。
这时候建立安全的关系就很重要。
这段关系有可能是恋爱关系,有可能是亲子关系,有可能是朋友关系,也有可能是咨询关系,但一定是较为亲密的关系。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袒露真实的自己,而当你愿意主动袒露真实的自己时,你会遇到喜欢真正自己的人,这样安全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在安全的关系里你可以尽情的做自己,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最终建立新的积极的行为模式,像威尔一样。影片最后他搬离了工地,却没有去机构工作。他给西恩教授留下了一封信,开着死党们送给他的破车,奔向加州去找史凯兰。
他终于相信了自己真正被人们所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