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姐姐给我带来一盏台灯。
知我心者,莫若姐姐。
我一直梦想成为写作者,但书房光线不足,眼睛看得有点吃力,我确实需要一盏台灯。
台灯看起来不起眼,却总能暖到我心里。想想,我一生不同的阶段里,总有明亮的光陪伴着,关于学习,关于追求。
01老家的油灯
我父母一直想生个儿子传宗接代,而我是第二个女儿。出生后,我在一个阿姨家生活五年,又被接回农村,跟着外公外婆生活。
小时候,外公很疼我,他睡觉的床板很简单,就挨着我和外婆的大床。有一天,他安静地睡着了,却没再醒过来,家里突然热闹了,人来人往。事后,又剩下寂静,只留下我和外婆了。
我们住着平房老屋,有两个房间。一间是厨房兼杂物间,另一间摆放老床、小圆桌,两三个柜子,两三只凳子,它是客厅,是我和外婆活动的空间。
矮小精干的外婆,对我谈不上亲热,偶尔教导,稍有严厉,我依赖她,又走不近她。
直到上小学,我不仅能和小伙伴们玩小石头,弹玻璃珠,甩小卡片,跳绳,捞鱼等游戏,还对有漂亮图画和新鲜故事的书本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晚上的农村是安静的,只要过了七点,外面漆黑一片,大伙也就不走动了。偶尔有风,带来树叶的摩擦声和虫子的鸣叫,也没有打破这片安静。
外婆有时坐在对面,摇着蒲扇,白天浑浊的眼球在深陷的眼窝里,掉进了黑暗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她有时也做点手工,但年纪大了,她就是打发、打发时间。
我趴在圆桌上,一笔一划地写,一个数一个数地算。煤油灯的火光在玻璃罩里一直抖动,没有停下来的一刻,墙壁上的影子也跟着跳动、变换,没有相同的一刻。
有时抬起头来,望着灯影投射在墙上,角落里,就像书里跑出来的森林和动物,城市里的街道和繁荣,以及一家人和谐美好的团聚。
写久了,光线就暗了,我就知道是煤油芯烧黑了,烧短了,我就伸手把灯芯棉调高,桌面又亮了起来,我一低头,再次钻进书里的世界。
我以为,煤油灯下的生活,就是全部。但不是,适应了,生活就会给你挪个窝,让你再适应。
02城市的灯
我读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爸过世了。我被接到城市,见到妈妈,乖巧的姐姐和父母梦想的弟弟。
我对弟弟没有好感,但姐姐却惊艳了我。
姐姐喜欢英语,她的书上有国外新奇的图片,有歪扭的英文,但我一个都不认识。她读英语的时候,在专注地看书的时候,竟然还能微微扬起下巴,昂起头,好像在进行一场演说。
农村没有英语,于是我留一级,从四年级起步学起。
英语课本基本没有中文,老师念的我听不懂,理解不了,我一时有点慌。
但,心思简单的时候,事情就简单。该怎么学,我就怎么学。
我把老师的发音,全部转换成中文,用铅笔标记在每一个句子下面。
在城市里,一旦夜幕降临,街道就会灯火通明,但很多人却习惯把自己关在家里。我会打开一盏高挂的白炽灯,房间通亮起来,光线稳定,没有摇晃的影子。
我抱着的书桌,翻开英语书,大声朗读铅笔部分:hello,“哈喽”;How are you?“好啊遇”。
多骄傲,我也能读英语了!
后来,我的成绩慢慢追上来了,在班里名列前茅,英语书里再也看不到铅笔字了。
家里的白炽灯,既陪伴着我,也见证了我这一路的变化。
03心里的灯
小时候的煤油灯,陪着我,把我引进了学校教育里,初尝到文字的魅力;少年时,一盏白炽灯,伴我疾速追赶学习,体验其中的乐趣。
此时,眼前的灯火明亮,又让我想起自己的梦想——写作。
人生是无止境的旅途,我们都在赶路,很容易忘了身在何处。当回望灯如旧,我就会心安。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我们遇到事情会觉得痛苦,挣扎不已。当回望灯如旧,我就会心暖。
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总是需要一盏灯,提醒我们:学会坚强,面带微笑,不屈不挠地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