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非常复杂。正因复杂,激起了无数人类智者的不懈探索。下面,让我们一道领略一番人类大脑的奇妙之美。
1. 系统初识
先来看一张图。
你能从这张图里得出什么信息?你肯定能迅速看出这是一张愤怒女性的脸,并且能很快推测出她可能正在大声说一些难听的词,你甚至能预测到她可能会做出某些具有攻击性的动作。
现在,再来看一个问题,是一道数学题。
17×24
你能立刻就知道这是一道数学题,并且能对答案的大概范围做出估计。此时如果手边有纸和笔,你就能很快算出答案。没有纸和笔也没关系,只要心算能力强,你就能集中注意力默算一分钟甚至更短时间也能得到正确答案。
你有没有意识到,在你解读第一张图片和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你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可能你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没关系,你可以停下来思考几分钟再接着读后面的文章。
现在,可能你已经思考过了,并且有了一些答案。咱们继续。在解读第一张图片时,你能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张愤怒女性的脸,这个过程有多快呢?快到你都意识不到解读过程的存在,因为只要一看到图片,好像你就能立刻知道图片内容。而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就没那么轻松,你得停下手里的活,并且集中注意力,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经过按部就班的运算,你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由于要调取记忆以及进行计算,所以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你并没有那么快,至少不如看到图片就能立刻解读出内容那样快的得到运算结果。以上对图片的立刻解读和对乘法题的慢运算,就是丹尼尔·卡尼曼在他《思考,快与慢》一书里所说的快思考和慢思考。这两种不同的大脑运行模式,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rd West)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引用:《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P005)
为了更清晰的认识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系统1:
- 确定两件物品孰远孰近
- 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
- 看到恐怖画面后做出厌恶的表情
以上列出的大脑活是完全无意识的。比如听到巨响的同时,你会本能的望向声源所在方向。
系统2:
- 赛跑时随时做好起跑准备
- 寻找某位白头发的妇女
- 在一间嘈杂、拥挤的屋子里关注某个人的声音
在上述各种场景中,你都必须做好准备,集中注意力才可能做得好。否则,你没法很好的完成以上情境中的任务。
至此,我们明白了系统1和系统2各自独立的运行模式。可能你会问,大脑运行时,系统1和系统2是独立运行还是会互相配合?其实,在大多数时候,两个系统是相互配合运行的,系统1和系统2的相互配合才使得我们的大脑运行的更加高效和快速。那么,两个系统具体是怎么配合的呢?
2. 两个系统的关系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系统1处于自主运行状态,而系统2处于只有部分功能参与的放松状态。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并且系统2通常会毫无保留的接受系统1的建议。这就是你为什么会相信自己的最初印象,并依自己的想法行动的原因。但是,当你遇到吃惊的事情时,系统2会被大范围激活。如果事物违反了系统1所设定的世界,比如电灯泡在跳、猫在汪汪叫,那么,系统2也会被快速激活,从而对这类让人“吃惊”的事物做更细致、更深入的判断和解读。另外,你之所以在生气时也能保持应有的礼节,在夜晚开车时能够保持警惕,都是系统2的功劳。
系统1和系统2能够配合工作,有时候,两个系统间也会发生冲突。请仔细看下面这张图。
在这幅图里,我们会看到带有相反箭头的两条线段,并且我们能够确定,下面一条线比上面那条更长。但是,当拿尺子测量过两条线段后,我们吃惊的发现,原来两条线段是等长的。这便是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图。
你的直观印象(系统1)让你觉得下面的线段就是比上面那条长,但测量活动(系统2)又给了你两线段等长的结论。造成这种视觉错觉的原因是系统1和系统2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视觉误差给我们带来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我们应该选择相信更加专注、更加理性可靠的系统2给我们的答案。
3. 虚拟的角色
尽管我们一直在使用系统1和系统2来解释大脑的运行模式,但我们必须要明白,系统1和系统2是虚拟的角色。在我们的大脑中,并没两个被叫做“系统1”和“系统2”的实体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