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拆书帮(ID:chaishubang)
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再过一两年,就要加入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大部分年轻人直到毕业的时候都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什么,大写的“迷茫”。
丽娜老师带来《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求职工具书,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帮助大学生们了解职场基本常识。我们通过两个片段学习5-3-1职业定位法,告诉大家找到心仪的职业之后应该如何精进。当然,一份工作好与坏,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对某些人来说外企是好工作,对有些人来说在小型创业公司才是更好的选择。
阅读原文片段
5-3-1职业定位法
小新是一名大三的学生,除了社团活动和两个亲威推荐的"假实习",几乎毫无职场经验。他在择业的时候遇到了大麻烦:一切想法皆基于假想,“ 我觉得我适合做营销,因为我有不少好的想法”, “做销售钱多可是我担心自己不能八面玲珑”……
为此,我给小新提供了一个5-3-1职业定位法,也就是说尝试5个不同工作,比对之后选择其中3个,进行深度实践。然后,根据结果,敲定1个作为自己的最终职业定位。小新的5个初始方向如下:
1.研发类。和同学一起搞了个校园内部的电子商务网站,搞了一个月,流产。
2.销售类。和同学一起推销网游的点卡,两周后放弃。
3.市场类。承接了一个留学公司的校园宣讲,拿了人家300块钱的预算,承诺至少忽悠来100人,结果只来了39个(还有9个是自己朋友来充数的)。
4.银行理财类。推销信用卡,给人家讲解部分理财产品。
5.技木服务类。给自己一个朋友的淘宝网店提供技术支持,就是设计一些画面、上传一些链接文件等。
2个月之后,小新确定了自己的3个深度实践方向:
1.研发类。把那个流产了的网站重新搞起来。
2.银行理财类。推销理财产品。
3.技术服务类。继续给自己一个朋友的淘宝网店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他开京东店铺。
又过了2个月,小新决定了一个终生职业:研发!
小新的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有了亲身体验,确定职业目标就变得易如反掌。
然而,大学生,甚至包括刚就职的职场新人,往往没有任何过去的工作经验作为参照物,一切想法都来自想象,所以有的决定很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毫无工作经验可以参考,请立刻尝试一下我们力推的5-3-1职业定位法吧!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很简单,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不要假想,去尝试。
1.尝试5个不同工作
2.深度实践其中3个工作
3.确定最终职业定位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经历2个月左右。
提醒大家注意,第一阶段,尝试5个“不同”的工作,是不同方向的工作。很多同学在大学尝试了很多份工作,但本质都是一类工作,比如都是技术类的,或者都是销售类的。如果没有多多尝试,就只能凭空想象,经历坎坷的职业发展了。
当然,这个最终的职业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增长,经验增长,职业发展方向也是会改变的。不过当务之急是你要先确定一个职业方向。
学习者拆为己用用
【种类:具体描述】的格式回顾一下你曾经做过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实践。
大学生01:
1.销售类大二寒假,我在服装店做了一个月的导购;
2.家教类大二暑假,我给一个初三的学生当了两个月的家教,辅导英语和数理化;
3.翻译类大三,我在翻译公司当德语翻译助理,主要负责修改稿子,偶尔自己也翻译一些文章。
大学生06:
1.销售类:作为咨询人员,会议营销至少50场,每场30---50人。
2.活动:跨采会招募负责人,和6个高校校园团队一起做活动,两次面试,共招募200人参加志愿者活动。
大学生07:
1.销售类:2015年5月在苏宁易购做销售助理,协助区域主管处理各种订单;
2.行政类:2016年5月在陕西省政府实习半个月,协助机要办公室主任处理和派发各种文件;
3.服务类:2015年5月至今,先后做过一些咨询服务,并且今年暑假参加了咨询服务的培训。
大学生09:
1.销售类:大二暑假我在西安美即做销售工作,三天为一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个人销售额4000元。
2.培训类:大三在新彼岸做助教工作,负责课程服务,课程销售工作,每周六进行会议营销,共计50场,每场20-30人。
现在就写出你要尝试的初始工作方向,用【种类:打算尝试的工作】的格式。
大学生03:
1.服务类:寿险理财规划师
2.教育类:大学教师
3.技术类:企业培训讲师
4.行政类:公务员
5.经营类:个体工商
大学生06:
1.销售类:课程顾问
2.市场类:市场专员
3.教育类:培训师
4.服务类:服务员
5.行政类:后勤
请大家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去尝试,确定3个方向来深度实践。怎样进行深度实践呢?请看片段2。
阅读原文片段
年轻人要了解行业和职业,其实有很多方法。
1.去交往,去做,去试婚
如果你毕业以后想做人力资源,你最好在学校的某个社团里负责招聘和培训新人的工作。小陶,毕业于广州一所二流学院,学的是和人力资源风马牛不相及的物流,却在毕业后进了一家相当大的中法合资企业做人力资源专员,起薪就达到了年薪5万。她的面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面试官: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小陶:说实话,我觉得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绝对不简单。就拿招聘这个环节来说吧,我曾经在我们学校的文体部负责招聘工作人员,面试的时候,我要和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申请人交谈。如果没有广泛的知识面,可能连人家说的话都听不懂。我记得我面试过一个计算机系的男生,他说他可以在网上建一个虚拟的文体社区,讲了很多很多术语。我基本上只能听他说,一句话都插不上,自己都觉得自己很不专业。所以,我觉得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前提是提高自己的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有资格做这份天天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就像您一样,每天与这么多背景和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小陶的回答,很长很啰唆,却句句说到了面试官的心坎。只有亲自经历过招聘的人,才能体会到做面试官的"不容易"!
大学的社团,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宝贵的平台。你可以在社团中担任你最感兴趣的职位,想做市场的就要通过各种活动为社团宣传造势,想做销售的一定要亲自去为社团拉赞助,想做财务的就把社团的钱全都管起来(哪怕只有三五百块)。
2.受训
如果你想毕业后去做销售,你有没有想过在大二的时候去参加友邦保险或者中国人寿等组织的培训?
如果你想毕业后做文秘和助理,你有没有去上一个速记培训班?
如果你想毕业后做会计,你有没有在大学就开始上CPA的培训?
3. "假扮"职业人士
邓佳是学化学的,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在北京举办的化学机械博览会或精密化工博览会。他西服革履地出现在博览会,和各个展位的专业人士攀谈,了解对方公司的最新技术和产品,索要对方的名片。博览会结束以后他会以一个月一封E-mail的频率与自己结识的新朋友保持交流,或者送个节日祝福,或者请教个小问题,或者询问一下对方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做的事情。就这样,他毕业两年后正在昆山的一家小公司工作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博览会上认识的德国薄膜公司请他帮忙做文件翻译的邮件。这家公司随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做工艺工程师。
三个方法帮你深度实践。
1.去尝试。
2.参加培训班。
3.做职业人士做的事。
前两个方法很简单不用多说,最后一个方法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职业人士做的事?大家头脑风暴一下。
大学生们:改变形象,建立职业人脉,了解最新的行业知识。
最近我给一个朋友的核心团队做了两天的形象培训,事后她询问我对哪个团队成员印象深刻,哪个人是可造之才。她的团队很多是刚毕业或快毕业的大学生。我印象深刻的两三个人都是做到了以上三条的:在学校期间就不断尝试不同的工作,参加了不少培训,把自己定位成职场人,懂得经营人际关系,了解最新行业知识等等。
而大部分大学生无论从形象还是谈吐,整个人的状态都让我一眼看去就是大学生。
很多人说,学生就应该像学生一样呀,干嘛那么早就社会化呀?如果你打算一辈子待在学校,不出来找工作,或者你觉得工作好坏不重要,收入多少不重要,当然没问题,你可以继续定位自己是大学生。否则,劝大家早做准备,社会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根据第二步参加职业培训和第三步做职业人士做的事,写下一个有具体时间、具体步骤的行动计划。
大学生04:
职业培训:
2016年下半年,学习专业的行政工作课程至少5次,进行网站的学习,运营和维护网站,保证每周更新3次。暑假已经参加1个月培训。
职业人士做的事:
2016年9月10日,买职业装2套,换发型。
2016年下半年,看关于沟通表达,提高工作效率的书至少5本。
大学生06:
职业培训:
2016年下学期,会议营销至少参加25次,与各大高校外联部部长搞好关系。暑假已经参加1个月培训。
职业人士做的事:
2016年9月1日买两套职业一点的服装,每天练习化妆,15分钟形体训练。
大学生07:
职业培训:
1.至少参加10次演讲培训,提高演讲的技巧与水平;
2.参加一些TTT培训,学会如何去做一个讲师。
职业人士做的事:
1.多看书,多学习,让自己肚子里“有货”;
2.下学期开学要多和别人分享,组织一些分享会,学到的东西要有“输出”,并且从中总结经验;
3.要多向身边的讲师学习他们的经验;
4.开学要买一套偏正式的职业装,不能看起来太“学生”。
总结一下,第一个片段教你定位自己的职业,通过5-3-1法,别假想多尝试。第二个片段介绍了三个了解职业的方法。任何不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极大的浪费,同学们用起来,祝福大家都能在毕业前就找到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