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的最后一天,时逢周六。早晨拉开窗帘,看惯了的蓝天丽日没有出现,扑入眼帘的是一片昏暗的灰黄色。心里面暗道:“不好,难道是大家传说的山火灰霾已经飘到了温哥华上空了吗?”谁知片刻之后,半空中响起了几声不甚响亮的闷雷,一阵骤雨噼里啪啦地落下来。
说起来,好像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了。号称RAINCOUVER的温哥华竟然过了一个既有高温酷热,又极度缺乏雨水的夏天。大大小小的草坪、草地都因为严重缺水而呈现出一片枯黄的衰败景象。经常路过,曾经绿叶婆娑,开满成串小白花的一排树木竟然整株整株树的叶子都干枯萎缩,似乎要枯死的样子。沙石铺成的小径上尘土飞扬,空气中都多了几分燥热。
忽然间听见雨声滴答,忙不迭扑到窗前,努力呼吸带着丝丝水汽的清凉空气,看着雨水冲刷着窗外茂密的绿叶,“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点点记在心”,一句年代久远的戏剧台词涌进脑海,心中悄然升起了丝丝缕缕的欣喜。
谁知,雨水来得突然,去得更是毫不留恋。似乎就是片刻之后,滴滴答答的雨声已经化作屋檐下残留的水滴声,那一阵雨水好像连玻璃窗都没来得及打湿,就销声匿迹了。看着路面上浅浅的水渍,想着恐怕须臾间这些雨水的痕迹就会彻底消失殆尽了。这么少量的雨水似乎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干旱呢。
久旱初雨,多少滋润了一下干涸的土地,空气中的粉尘似乎也少了一些。小径上残留着雨水的痕迹,树荫下负氧离子的浓度明显增加,深呼吸间,很是舒畅。
七月的最后一天,于我来说,有一场重头戏。准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我的长篇小说《花堕扶桑》的创作分享会也在这七月的最后一个黄昏,在久久不曾下雨的夏末初雨的清凉之夜,在云端举行。
这次分享会,得益于加拿大女作家协会会长郎莉的鼎力相助,请来了北美华人文坛著名的江岚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同时邀请到了同样是北美华人文坛大名鼎鼎的之光和陆蔚青两位大咖为特邀嘉宾。北美华人文坛德高望重的顾月华老师也亲自莅临指导。还有加拿大女作协的姐妹们,以及我的老同学,好朋友,都在百忙之中参加了这一场云端分享会。
虽然曾经在网上发表过上百万字的文章,《花堕扶桑》是我出版的第一本实体书。这样的创作分享会,也是人生第一次,而且还是在网上举行的,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因为经验不足,加上电脑不给力,临时出了点小故障,在我分享的时候,图像和声音都受到了影响,分享会还算是圆满的结束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写的人比看的人多的时期,几位北美华人文坛的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了二十一万多字的《花堕扶桑》,认真听取了我的分享,并且给出了认真的点评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更是深受感动。在此,向各位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的不吝指教!谢谢你们真诚地帮助!
表扬的话,好听的话,谁都爱听。但是,真正能够促使我们改进不足之处,完善作品,取得进步的意见是那些可能不怎么中听的逆耳忠言。真心希望你进步的人,才会明确指出你的缺陷和问题,这样才知道应该今后努力的方向。
江岚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情景烘托情节很重要。好的作品不能随意舍弃对场景的必要描写。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之一,就是有关场景的描写和烘托。小说不只是讲述故事,交代情节。要对笔下的人物有感情,通过有情感的描述,塑造人物的鲜明特征。要精心打磨作品,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人物、故事和作品。在作品情节推进必须时,要打破自己人为的禁忌,大胆描述必须有的细节,帮助读者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之光老师指出,在挖好的渠道里,应该注入更充足的内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更进一步以人物讲历史,深度挖掘人物所处的历史变迁中的各种影响,拓宽作品的广度,加深作品的深度。
陆蔚青老师则强调,应该在完整性和均衡感完成的基础上,更好地呈现文学性。要以情入文,将人物塑造得更立体,更深入,具有足够得复杂性,将读者带入场景中。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些年不曾记过笔记的我,拿出纸笔记下了每一位老师的点评。在曾经孤军奋战,独自一人埋头创作的艰难征途中,有幸得到了女作协的姐妹们互相鼓励和支持,现在又得到了各位大咖老师们的指点,我真的很感恩!
七月份过去了,夏天也接近尾声。前路漫漫,我会继续努力,笔耕不辍,将以不断改进的成果来回报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鼓励我的人们!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