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学期又拿到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书时,有一种恍如昨日的感觉。大四实习,也是这本语文书。
那时我急需一所除了完成实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能锻炼自己的学校去实习,而那所学校正好有个老师要去脱产学习,需要有个老师去担起班级的班主任及教学工作。就像瞌睡遇见了枕头,在大学老师的举荐下,我顺利来到了实习的学校。
在那里,我遇到了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位及第一批老师。指导老师姓赖,优雅娴静,眉目间常常透着笑意。难怪学校的老师们都叫她“雅雅”,人如其名。(未经她的同意,所以不能附上一张照片,一睹风采)。
由于十月份赖老师就得去脱产学习了,她也希望各方面都能尽快上手。于是她给了我很多独立完成班级事务及独立上课的机会。每次赖老师上完课,我再去上课,我都怀疑,孩子们被她施了魔法,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两个状态。但是不管我的那堂课上得多么寡然无味,赖老师都会绞尽脑汁找几个我的优点,以此来鼓励我。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两周,这期间我也厚着脸皮去听了年级组长陈老师的课(一位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老师)。在她的课上我常常入迷,以致忘记了我的目的。
有一天,赖老师让我好好准备一下《瀑布》这堂课,她到时候邀请学校负责教学的主任来听听我的课,给我提提意见。我提前几天就开始做准备,看教参、做课件,感觉自己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心里空落落的,也没有底。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当我把精心准备的导入进行完后,课堂很快就成了我的个人专场脱口秀。一个个问题抛出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理我,等到没人理我的时候,就只好自问自答。那一节课啊,四十分钟,我感觉每一分钟都被掰碎了一样,过了好久好久。下课后,我正准备去请教的时候,教导主任接到电话,有事要走了。她匆匆留下一句话:综合素质还可以,教学方法上还要多磨练。至于赖老师说了什么,已经记不得了。那时候有一个专门反思课堂教学的本子,后来几经辗转,早已不知所踪了。
现在又来上叶圣陶的这首现代诗《瀑布》,回想往日种种,竟有别样滋味。
在上第一小节时, 我把“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与原文中的“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男女生对比读,读完之后问他们:这两句和原文中的两句话相比较,你有没有读出一点儿不同的感受?想到多少说多少。刘洪彬举手说:“改了的句子不通顺。”这个孩子是这学期才转来咱们班上的,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他能起来回答问题,我感到很高兴。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嗯,你动脑去想了的,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它是通顺的。”我又看到谭雅凤向我举手示意,我请了她。她回答:“就像家里做菜一样,我感觉第一句话就像菜没有加盐,没有味道;但是第二句读起来就有味道了。”“这就像老师讲的白开水作文!”旁边唐雪玲联想到了我们的习作。雷函義害怕她举手我没看见,低声急切地叫我:“吕老师、吕老师!”终于可以发言了,她说得不疾不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我就好像真的听到了浪涌上岸滩的声音和吹过风林的声音了。”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然后边讲解边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如临其境”。我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几个字有这么大的魔力,可以让一句普通的话品出了不同的味道?这个问题难住了大家,都求助似的望着我。还好,有两只小手坚定地举了起来。我先请黄震来回答,他太激动,边说话,边比划着:“就像做过山车一样,第一句就好像只坐了一截(他用手比了一小段)就没有了,不刺激;而第二句就像一直在做过山车,一直就很刺激。”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撼,我没有料到他还会用类比来解释,非常新奇。但是班上很多孩子听懵了,估计没有明白意思。杨森鑫听了过后,激动得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连忙说我知道他的意思。第一句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好像只有一次声音就没有了;但是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一直都有声音传来。他一说完,全班自发地给他鼓起了掌。虽然这一次,只有一个孩子体会到了这么深,表达得这么清楚,还是难掩高兴。我想经常这样锻炼,耳濡目染,更多的孩子会受到影响。
课后,高兴之余,我回想起来了原来上《瀑布》的情景,我想到了实习时我带的那批孩子,不知道还有多少同学记得我,但是心里面对他们一直保有愧疚。都说三年级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转折点,以前上课,教给他们的真的太少太少,课上也鲜有这样让我记忆深刻的瞬间。
每每这样回忆,就会加重我的使命感。教师,并不是一个多么光荣神圣的职业。我做这份工作,它回我以报酬,得以生活。但不同的是,我的职业生涯可以教很多个三年级,可是我所带的每一批孩子,却只有一次读三年级的机会!我想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我所带的每一批孩子都尽量让我少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