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下午的时间参与儿子幼儿园亲子采摘活动,虽然我们在瞬间就明白这是校方变相达到敛财行为,但一来儿子兴趣盎然,不能伤害他的兴致。再有就是他从小欠缺集体行为,过去两年上幼儿园稍有改观,但依然是习惯保有独立感,在学校视频上的集体活动体现的尤其明显,别的孩子喜欢一起玩闹,他就躲在旁边观察或者做自己的事,虽然我打心里对我父母、还有老师“合群”“听话”那一套嗤之以鼻,但与众不同是要以超凡的能力为根基的,独立和孤立也就一线之隔,好在儿子嘴甜心细,不会有融不进集体的顾虑,而采摘秋游这种家长孩子都参与的、代表老师号召力的集体活动那是不能缺席的。
现在的孩子长在城市,并不了解田园自然,也没有像我小时候一样满大山疯跑的环境,再也不可能上树掏鸟窝,下水摸鱼,偷人家玉米烤着吃,所以有机会带孩子回农田体验下总是好事,第一目的地是挖红薯,别人家都拿着大大小小的铲子,有挖土用的大的,有栽花用的小的,我家没有,于是妻子给带了两把炒菜的铲子,即便工具不给力,我和儿子也蹲在田里挖的颇为尽兴,铲子不管用就下手,最后还因运气好挖到了一个6斤重的大个红薯,东西本身不重要,关键在于这是自己动手的劳动果实,我自然抓紧机会鼓励表扬,劳动、付出、收获不易等等跟儿子聊挺久。
户外的活动通常需要父亲陪伴就是因为玩要放开玩,所谓亲近自然不就是在土里撒欢,在泥里打滚吗,母亲会下意识的觉得又脏又有细菌,而且体力也差,稍有阻碍就不会尽兴,也就没有了甘愿放低身段、躬身屡践的教育意义。
昨天家长们的体力普遍都很差,一看就是缺乏锻炼,一个个叫苦喊累,还不如孩子的热情洋溢,看来很多家长并不能做到身教胜于言教,或者压根就不认同这个理念,多数还是在舍得为孩子花钱投资找好学校好老师。从为人父母以来,就跟无数家长探讨教育的问题,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往大里说是家族恒久的竞争力,所以教育传承才是整个思维做事的根基。
因为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所以才不敢放松自己成长的脚步,因为笃定长见识重要过学知识,所以从六个月时就带着儿子到处旅居,上小学之前的一年还要去英美名校周围旅居,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职业、投资选择,今年初一线城市的一波指向性政策逼退无数中产根本就在拉高教育资源门槛,讲求“实事求是”、极具务实精神的我党出招一向直指要害,所以非常有效。
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我自己从回国起就没想着要儿子在北京上学,并不是酸溜溜的挑北京教育资源的不足,而是顶级资源进不去,比如前段时间朋友圈爆火的一群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是严谨的论文体,那是清华附小啊,那就是顶级的成长同侪圈,可是这样的教育圈不是有钱买个学区房就进得去的,而贵到离谱的学区房只不过是到了精英圈的边缘而已,想要进去还得其他更有分量的资源才行。
我们夫妻虽然也算小有身家,但还没到顶级富豪的地步,即便是有相应的财富、资源把孩子安排到顶级圈里,但也需要用尽全力,而用尽全力就意味着后继乏力,从长远来看,既然顶级教育圈暂时进不去,就不如回家乡上最优学校。假定一套学区房1000至少一千万人民币,送进顶级圈附加开销至少1000万,而从小学到上大学十几年是需要持续相应的投入,中途任何一步跟不上就只会前功尽弃,孩子的成长眼界、修养、底蕴、信心、财富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后继乏力很致命。而如果仅有1000万的学区房没有更重要的人脉资源,是铁定进不了顶级教育圈的,这个时候就不如走曲线。
我的做法是回太原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所私校是我妹妹、侄子的学校,知根知底,军事化、全日制住校,要求极其严格,我国的教育体系优胜处在于普校也像国外精英私校的要求严,这样在该学知识成长的时候不会因为过早接触花花世界而失去专心,荒废时光,一样的1000万,三线城市最好的大房子也才不到200万,学校学费生活费开销一年不到10万,剩下的800万可以这么规划,每年寒暑假带孩子游览全世界的名校,欧洲、美国、新加坡、以色列等,根据性格选择对标名校,比方说想去清华、斯坦福,那么从小学就每年给名校捐款,最开始的三五万美金,每年捐会换来名校发的一些内部资讯,相当于入校攻略,就按照攻略开始有目的的培养,还要积极参与名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就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名校教授,长年的接触,圈子、眼界自然不同,孩子也不会有变差的理由,一方面是国内高压的学习强度,一方面是世界名校氛围的熏陶,表现优异是相对大概率事件,这样就可能得到教授导师的推荐信,进名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阶的过程,任何一方都要跟世界同步,不能有差距,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就是我在现有资源下的最优决策,行有余力,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