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前去听课的路上听了全民心理狮关于安全感的解读,突然想起来四年前和一位大学同学的对话。那时他正准备结婚,结婚对象是另一位大学同学,他们是大学时的情侣,女生为了他们的爱情,一个人从湖北来到了西安。在一次聚会上和男同学聊起结婚买房的事,我们几个女生一致说,结婚不买房子女生会没有安全感吧,男同学反问我们,难道买了房子就有安全感了吗?已经不记得那时我们几个女生是怎么回答的了。不过后来这几年的生活确实不能说明结婚,买了房子,就会有安全感。
四年前,我也和相恋四年,相识八年的他结婚了。婚前在他父母的帮助下我们买了房子。一年前,我们有了自己的宝宝。在婚后的这几年,我并没有觉得安全,踏实。而这种不踏实,担忧,焦虑,害怕,迷茫的感觉在做了妈妈之后甚至愈演愈烈。可是明明,我们的收入在提高,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的环境基本不变,世界也相对比较和平啊。听了全民心理狮关于安全感的解读,我很快就对号入座了,难道我也缺乏安全感?
安全不等于安全感。安全描述的是外部环境,而安全感描述的是我们的内心感受,是一种安定,踏实,充满信任的情绪。外部建设可以加强我们的安全感,但是内心那个安全的根基决定了外部建设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个内心的安全根基是在什么时候打下的呢?如果内心的安全根基不稳,我们该怎么加固它呢?如果我们已经做了妈妈了,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呢?
孩子是婴儿之父。一方面是因为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小婴儿慢慢长大的;另一方面是说,在婴幼儿期获得的安全感,信任感,良好的扶养体验,决定的了一个人往后一生的方向和基调。所以谈到安全感的缺失,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我们总是要退回到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我是怎么被扶养长大的呢?我的父母有没有在我需要的时候及时的回应我?在我还是婴儿的时候,我的父母有没有像我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把我当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了解我,理解我,尊重我呢?可是,不管怎样,我们已经不在是小婴儿了,我们不能再回到生命最初的时候了。那我们缺失的安全感还能补回来吗?
在我听全民心理狮关于安全感的解读之前,我就确信,我缺失的安全感一定能补回来,我缺少的信任感也一定能补回来,我缺少的自信心也会有的。我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一定会变的更好。这个信念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就像我身体里面的另一个我。这两个我在挣扎着,对抗着。这么多年,我经历了上大学,读研究生,工作,结婚,生孩子,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内心却时常很惶恐。明明以专业第一名考上研究生,却时常担心研究生不能顺利毕业。明明有看了很多专业书籍,却时常担心自己懂的太少。明明在努力工作,却时常担心不能做好工作。孩子明明很健康,却时常担心他的安危。明明今天过的不错,却时常担心明天会不会有什么麻烦事情发生。时至今日,我仍然相信我会变得更好,可是在我努力之后,却不知该如何变好。如何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感,不在那么惶恐?
安全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它看不见摸不着。这么看来,我努力的方向可能是不对得。我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外部建设上,却没有向内看自己,不知道这些不良感受的原因,没有有效得方法。
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我可以了解自己,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固自己内心的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