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闵宜老师
敬爱的闵宜老师离开我们有六年了,几年来总想写篇纪念恩师的文章,聊表感恩之心,倾诉怀念之情。可毎当夜深人静思坐在桌前,心里却总是盈满哀思与伤感,万千思绪,竟不知从何处落笔,很是恍惚。
数九寒天, 夜已很深,窗外北风呼啸。躺在床上百般无聊地刷看着微信,知青战友发来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闵宜老师儿子天慧的一张照片。看着天慧兄弟那张映透着妈妈模样、流露着诚实笑容的脸庞,我久久不能入眠,披衣下床打开了电脑。
往事如烟,当年聆听恩师教诲的情境一幕幕在泪光中闪现。
闵宜老师是我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
记得闵老师操着江浙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她那甜美的嗓音,秀丽工整的板书,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童话般的国文世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便萌生了长大后要做像老师那样有学问的人。
读初中的时候是一九七一年,正值文革中期,全国各地的学校兴起复课闹革命的热潮。我们一中也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只是王火校长还没有官复原职,仍然毎天眼睛盯着腕表,手握铃绳,按时间表半秒不差地敲响高挂在白杨树粗壮树桠上的那口大钟。学生们已经安坐在课堂上,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老师们也已能够安于传授知识。
我最喜欢上的莫过于闵老师的语文课了。记得当时课文里有一首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老师一边引吭高歌一边往黑板上书写,这让同学们惊喜不已。老师激情四射的讲解,更是引人入胜,使得同学们如临其境,祖国的锦绣河山尽收眼底。伟人博大的胸怀、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让同学们热血沸腾。一节课瞬间过去,同学们意犹未尽。
老师就是这样,用深厚渊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培育着我们成长。从细微中就足见恩师无愧于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
那时, 我们班毎周五的下午都有两节作文课。
记得初一下学期的一个周五,午后,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身上,斑斓的碎芒使人感觉有些晕眩,亦感庸懒。预备铃响过后,闵老师让我们到教室外集合排好队,然后带领着我们一起徒步来到离学校很近的烈士陵园。在陵园的门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不准大声喧哗,爱护园中的一草一木,要留心观察陵园的环境布局、建筑物的特点与碑文记载的烈士英雄事迹等等。布置回去毎人写一篇作文,题目与题材的格式自选。
老师带着我们列队静悄悄地走进陵园。蓝天白云下,陵园内整洁静蔽,松柏苍翠,冬青碧绿,愈显庄严肃穆。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在雄伟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革命烈士们致敬默哀。然后,三五成群地拿着笔和本子,蹑手蹑脚地四处按各自的想法去收集写作素材。回到学校已是放学时间了。
那天的晚自习,班上显格外安静。只有窗外的白杨树叶在微风的轻抚下发出哗哗的声响,仿佛在抚平着同学们波澜起伏的思绪。
为写好老师交代的作文, 同学们有的在默默地沉思,不时地拿起笔写一段;有的在轻轻翻看着笔记…… 其间,闵老师进教室巡视过几次,看到大家都在专心致致地写作,满意地颌首微笑着离去。
我用心写下的一篇散文——《我站在高高的英雄纪念碑前》,老师在批改时划出不少带圈的红线,表示此处句子用词恰当优美,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赞赏。那篇作文老师给了甲+,并在作文的批语中写满了对我鼓励和期望。这是我第一次得到最好的评语,受到老师表扬,心里觉得特别高兴、激动。这篇作文至今还保存在我的书橱里。
从此,在老师的细心点拨下,我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以至于我在下乡插队的艰苦岁月里,也保持着毎天晚上记日记与写心得体会的习惯。
班上有几个校体育队的同学,毎天的训练任务很重,他们还要经常去外地参加比赛。尽管毎次都能载誉归来,可也担搁下许多功课。闵老师总是会在他们回校后,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把拉下的课给及时补上。当同学们在一起回忆往事的时,曾在校排球队打球的同学感触最深,他满怀深情地说:“闵老师心里装着我们班上毎一个同学,是我最敬重的老师”。
是的,恩师心里装满了令她牵挂着的学子,视学生们为自己的儿女,她无私忘我、善良博爱的高尚品格令学子们敬仰。
七四年的寒冬冷得钻心。临近元旦,我告别了老师和同学,提前报名上山下乡,作为一名知青插队去了农村。那段时间里我依然通过与在校上课的同学们的书信往来,打听和了解着闵老师的近况,得知老师在生我的气,我内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这也使得我多年来无颜面见恩师。
若干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老师不期而遇。
那是一九八一年的夏天,我正在读书。我们班主课老师的爱人、校图书馆的刘老师生病住院,暑假里我约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到医院探望。我的视力不好,当时地区医院的病房低矮简陋,光线也很昏暗。我们找到病房,刘老师的病床靠近门口,打过招呼后,几个人围在她的病床周围,小声谈论着班级和学校的事情。这时,突然一个令我特别熟悉的声音在喊我的名字。这让我抖然一惊, “闵老师?!”我惊诧地脱口喊出。此时此地遇到恩师,这让我感到无比惊喜。我快步来到老师的床前,双手紧紧握住了老师的手。闵老师用手轻轻拍拍床沿示意我坐下,告诉我她的眼睛看不清楚了,想知道我如今的模样。我把老师的手放在我的脸上。老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心疼地说:“你是圆脸呀,怎么瘦成长脸了?”我仔细端详着躺在病床上的老师:老师仍然是那么端庄秀丽,只是肤色苍白了许多,镜片后的一双眼睛显得浑浊无神。这与当年两眼炯炯有神,英姿飒爽的老师判若两人,令我揪心。老师问起我离校几年来的情况,当得知我在上学,她微锁的眉头渐渐地舒展开来,高兴地笑了。老师拉着我的手告诉我,那年得知我提前去了农村,非常生气,替我感到惋惜。她叮嘱我说:现在好了,一定要珍惜上学的美好时光,多掌握些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我两眼饱含着泪水频频点头,一再表示让老师放心。
临近午休的时间,告别了老师,离开病房。回家的路上,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愿医生如华佗在世治好老师的眼睛;愿老师早日康复,重返她一生钟爱的讲台!
老师的深深教诲和殷切期望,我一直牢记在心里。多年来,无论在哪里我都遵循着老师的嘱托,兢兢业业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
老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资深作家和学者。她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讴歌祖国壮美秀丽的山河,颂扬朴实勤奋的劳动者,始终把自己作品与时代的进步、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她在诗赋、元曲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一九九七年,老师发起组织了市楹联学会。毎当临近春节,她都会带病不辞辛苦,亲自率队走工厂,下农村,进军营为基层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送上成千上万付对联,给节日里的普通百姓家中增添喜庆,带去快乐,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
几代学子们的敬重,人民群众的爱戴,党和国家给了老师崇高的荣誉,一九八六年,老师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众望所归。
老师很长时间都在与病魔顽强地,抗争。在病重时,老师的眼睛已失明,也握不住笔了。她口述儿子天慧书写下:
爱满沂河情未已 笑迎早春奏笛音
这付绝笔之作,表达了老师面对死亡从容淡定的平和之心和崇高的乐观主义境界;更流露出老师对她奉献出毕生心血的这片土地无比的眷恋。
恩师出生在旧中国,自幼随母亲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受尽苦难。新中国给了她新的生命,五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南方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来到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喝着沂河水,啃着硬煎饼,扎根于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教书,呕心沥血育人。
多年来,尽管历经磨难和挫折,可 恩师念念不忘的是党和祖国培养了她,她要倾其所有回报祖国母亲。她视勤劳朴实的沂蒙学子为自己的儿女,亲手送走迎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无数个寒暑假,她不辞艰辛翻山越岭深入偏远山区做调研,为老区的教育革新出谋划策。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她用自身行动践行着一位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神圣职责。
许多年过去,在我们高中毕业三十周年的回校庆典上,我有幸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恩师。当年,稚嫩的学生,都已人到中年;老师依旧精神矍铄,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但是同学们还是看得出:老师被病魔折磨的苍老了许多。庆典会上,重逢众多熟悉的弟子高徒,老师心情格外高兴,委托他人记录下她的口述:
四海英贤回母校师生欢聚诉不尽拳拳思念
三江学子返故园手足相亲话不完眷眷深情
老师是楹联大师,一付对联深切表达了浓郁的师生情谊和对我们重回母校的期盼与兴奋之情。
老师还寄语我们:三十年了,当年英俊的小伙,霜斑已飞上两鬓;如花似玉的少女,岁月的年轮又在额上添了少许。不管你是大树还是小草,不管你是高山还是小溪,不管你做什么也不管你在哪里,请不要忘记我们永远是同学,我们的心都永远在一起。
恩师的叮嘱句句刻在了同学们的心头,我们会倍加珍惜这份血浓于水的情感,像老师那样:响应党的新时代的号令,一代代努力奋斗,报效祖国,无怨无悔。
联谊会后,母校热情招待了我们,安排了丰盛的晚餐。远在大洋彼岸的遊子也回来了,天南地北的师生们欢聚一堂。酒逢知己,师遇良生,说不够的话语,道不尽的情谊,席间欢笑声此起披伏。同学们担心时间长了过于疲劳,会对老师的身体有影响,催促我先把老师送回家。
老师的家离学校不太远。我搀扶着恩师,一路慢步缓行,细语交谈,宛如一对晚饭后散步的母子,路人纷纷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我问及当年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时,提名要接见老师之事。老师停下脚步,仰天长叹一声,对我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原来,当时老师正在上海治疗疾病,错失了一次得到领袖接见的最珍贵机会,追悔莫及。
做为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能得到总书记的提名接见,该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荣耀啊!
一直把老师送入家门。我担心影响家人的休息没有进屋。站在楼道上,面对着门内的恩师深鞠一躬,表达我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
我轻轻地把门带上,心中默念着:恩师保重,慢慢地走下楼梯。
初夏的夜晚,凉风习习。夜空中悬挂着一轮明亮的圆月,路边行道树上的芙蓉散发出阵阵淡淡的幽香,街道两旁灯火璀璨。
漫步在路灯下的树影中,驻足在母校的操场外,远远飘来一首深情动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我心中蓦然升腾起一股幸福的暖流。
闵宜老师不正是曲中那位烛光里的母亲吗?!
恩师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我们;
又像领航员一样,高擎着火烛,引导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更像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关爱呵护着我们健康成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我们闵宜恩师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敬爱的恩师,能成为您学生,吾辈三生有幸。
爱洒沂蒙倾毕生心血育桃李满园
魂归琅琊化娇躯柔骨作春泥护花
敬爱的恩师,您是南方的女儿,更是沂蒙学子的妈妈!您在烛光中永生,将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作于二0一八年春寒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