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太多,教师无法掌控,怎么办?
所为回馈就是学生各种想法的交互反馈,他是团体动力的外在表现。面对一些过于活跃的班级,为防止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敏感度太高,造成场面失控,心理教师该怎么做呢?
(1)减少师生一对一互助,增加小团体内部的回馈频次。 以小团体为中心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团体动力有更充分的运作。 一句话,小团体会以更有利的方式提供信息,有机会对大家提出来的想法做讨论。小组成员会因为能提出自己的意见而觉得被赋能,不再是流于表面的点头同意。心理教师事先向班主任了解并熟悉团体成员的构成,提前注意那些组织能力较强,发言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意识的将他们引上小团体组织者的舞台。
(2)防止团体内负能量失去约束,形成破坏性团体张力。 团体动力是团体运作的引擎,但这台引擎不是机械的,而是有血有肉有价值倾向的,它蕴含的能量有正向、负向之分,因此他所产生的动力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一个团体能在某种程度上发展成为一个正向的开放系统,有赖于三个要素的展现。
①反馈,如果在该团体行文中能发展出问题讨论、问题认定及问题解决的积极互动环节,那么团体中评估成员行动结果的反馈就是成功的。
②理性:团体的行动具有目标性及适应性。当团体成员的行为是防卫和具有解构组织的性质,这个团体就缺乏理性的特质。如果无法将团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到一起,或者未能使团体成员适应当下团体环境的话,这个团体就容易出现重复固定的非理性行为。
③稳定状态的维持:一个开放的团体所使用的资源,包括物质的、能量的、资讯的和有约束的张力。随着开放系统的发展,这些资源渐渐被团体成员吸纳,就会成为团体成员行动的资源及改变的力量。因此,心理教师必须时刻留意团体内部能量的流露方向,经常深入小组内部倾听学生讨论的内容,发现负能量滋生的可能性,并及时做出引导。一旦发现小团体内部的负能量要力求在小范围内解决,不可扩大到整个大团体中,并形成破坏性的团体张力。
(3)团体规则维护团体秩序,团体秩序维护团体的安全氛围。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心理教师就应该将自己视为团体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辅导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制定团体规范。与此同时,他还要对团体进行适当的控制,并给所有成员一种我能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在整个过程中安全感一旦形成,这个团体就算真正建立起来了。
(4)维系团体凝聚力的根本在于学生对辅导教师的信任。
任何团体领导者的热情程度,人格魅力,心理专业水平,自我开放程度以及团体成员的信任,忠诚度都会对团体的氛围产生影响。领导者能否成功的建立团体内基本的信念感以及安全感,大部分取决于它为团体所作的准备工作如何。
心理辅导课上学生为何调侃成风?
不健康的调侃只是表象,其实质则是阻抗。健康的调侃不仅可以为团体成员带来快乐,更可以为讨论主题的深化贡献智慧。其中某些调侃也包括师生的调侃,也有可能成为心理辅导课上现场生成的资源。团体中带点幽默,偶尔开开玩笑都可以作为团体的润滑剂,降低压力和紧张,有时是有益于团体发展的,但如果有人在团体过程中常常用开玩笑的方法来面对严肃的课题,就可能是一种防卫行为了。
调侃成风的个人心理根源是去个体化。
调侃与课堂氛围活不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群体心理息息相关。真正良好的辅导氛围应该是真诚,安全,尊重,高度专注有序,学生能被所讨论的话题深深吸引。不能任由学生讨论团体外的事情,过去的感受或脱离主题。
(3)处理不健康调侃的基本对策。
①精心设计问题,以防过度调侃,不仅什么主题都要在活动设计的结果上仔细考虑。特别是对问题的设计。要精心推敲,层层深入。问题既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又要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没有开放问题就会问死。没有边界问题就会问乱。
②提高教师自身的组织调控能力,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处理调侃的苗头不等于板起脸来叫停,而是及时提醒她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与教师保持接纳的辅导态度并不矛盾。包括对一些现场生成性的资源也要分清哪些是有利于辅导目标的实现的。哪些是扯的太远的无聊调侃。
③要抓好团体动力的起承转合,营造开放健康活而不乱的团体氛围。团体氛围好,正气很浓,不健康的调侃就没有市场。
④重在建立团体规范。教室常规维持秩序将可促进学习,增进社会化,培养民主精神,满足心理需求,增加学习乐趣。
总之,现在到了认真反思和认真应对心理辅导课调侃问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