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种家国情怀在每年除夕之时表现的尤为突出,今年,也因《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而引起更加广泛的思考。
由于中国缺乏拍摄大型硬核科幻电影的经验,《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改编剧本的时候,曾到好莱坞与国外其他导演交流意见。当国外导演看完剧本后,他们问了一个问题:在地球遭遇危机之时,美国人都是建造飞船逃走,为什么你们要带着地球一起跑?这不仅仅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国家、对于人类独特的情感所导致的。当地球危机来临之时,如果不能带着国家跑,那就带着地球跑。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个人的崇高理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家当成个人理想实现的载体,个人也就与国家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写的《祭侄文稿》素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在这篇祭文中,颜真卿追叙了堂兄,时任常山太守的颜杲卿,颜季明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不畏艰险,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而成仁之事。《祭侄文稿》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字体形态不一,笔墨深浅不一,有时笔墨将近而作者不察觉,以至颜色暗淡;更有字迹删涂改,不辨者众多。似乎这样的作品不值得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然而这篇行书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正是作品的珍贵之所在。正因颜真卿面对侄儿头骨临书,思如泉涌,情绪激动,快速行笔,对文章无所规划,无暇顾及笔墨变化而成就了这篇流传百世,蕴育中华文化精神魂魄的《祭侄文稿》。颜真卿写完,伏案痛哭,久久不能起身,旁者无不落泪涕泣。
中华民族家国情感之深,是杜甫面对国破山河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痛心疾首;是范仲淹在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是陆游铁马冰河不能忘怀的梦,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不断层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这块土地上,演绎过无数悲欢,经历过无数分合。每一次离合,都让我们对于团圆的意义理解更深一层,对于团圆的时刻更加珍惜。而如今,中国梦的提出,更让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复兴更加迫切,更加盼望。这是两千多年中国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梦。我们不愿再见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残破之景,不愿再听到“长安何处在”的声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