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生态社会构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既不是人类利益中心,也不是生态利益中心,而是在充分尊重和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前提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1节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内涵之一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标志
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的组合。生态、文明一开始是一组矛盾关系,生态意味着自然而然,文明则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换言之,生态是自然界存在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2节生态文明的建设重点及其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经历了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渐进过程。
在中国,能源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风险防范重大问题,我们工作的重点是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第3节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保障
一、出台环保政策性文件和制定地方性法规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三、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
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制度落实
理念变革为先到从环境保护向建设生态文明升华。
驱动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双轮,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绿色成为发展的风向标。
注重顶层制度设计,放眼大局谋划,着手细微深处。
着力提升组织化程度,建立科学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的行动体系。
第9章生态社会空间优化策略
空间优化是指维护某一尺度下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并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的状态。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优化,二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系统的服务功能。
从根本上看,生态社会的确立始终要以百姓满意率为刻度。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整体维护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空间格局,完整地保育河流水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城区绿地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社会空间优化的良好开端。
第1节基础设施
一、大力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1.大水利工程与防灾减灾建设力度2.推进城市森林建设。3.实现环卫设施与服务衔接
二、融入中心城市,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推动融入中心城市的数字城市发展战略,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与信息资源整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与管理,打造无线城市。
1.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加快信息资源共享3.加快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融洽。
三、强化能源保障
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着力构建以电力、油气为重点,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
1.构建区域电网体系,2.建立区域油气供应体系,3.加强能源开发与保障
第二节产业协作
生态位理论要求坚持协调发展、高端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集成化、国际化,促进产业融合、布局优化,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产业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区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更新农业文明,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和对接,建立一批分工合作的高科技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具有浙江特色的水产、种子、种苗、花卉、农业休闲观光游等优势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合作开展,联合招商引资活动,促进项目进入现代农业园区。支持和鼓励企业跨市建立现代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
发展城市群落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专、业配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无障碍流通,保障菜篮子产品的同城化供给和区域粮食安全。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交流合作,鼓励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第3节创新能力
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配置,协同并进、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实验,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第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第二、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第四、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与转化。第五、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第六、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第4节环境保护
一、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二、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
第5节社会事业
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阐述精神为指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合作,构建优质都市生活圈,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的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
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三、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四、加强体育事业合作,五、积极促进就业,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6节公共事务
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创新、贡献与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改革,共同探索完善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和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同城化。
一、加强城市管理合作。二、加强社会治安联动。三、强化人口调控管理。四、共同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五、加强加大市场监督力度。
第7节区域合作
城市生态与宽度的拓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合作优势,因此全面推进区域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将有利于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一、打造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二、带动城市全区域发展。三、融入泛城市圈区域建设。
第8节体制机制协调和创新
创新是新单位突破限制的重要途径。大胆实验,开拓创新,打破阻碍同城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壁垒,按照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公正公平、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具有更强综合能力的协调体制和机制,为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证。
一、以建立经济协作机制。二、完善环境联治机制。三、创新服务共管机制。四、深化协调联动机制。p162页
第10章生态社会建设的安吉模式
第3节一地四区: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路径
安吉县一地四区指的是,把安吉打造成为城市圈先进特色制造业的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的样板区和创业人居的优选地。
第7节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安吉县的生态经济发展经历了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阶梯式发展鲜明地反映了安吉县人民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上的两大转变。让人们从生态保护中受益,让经济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已经成为安吉人民的共识。实践证明安吉县走生态立县的发展道路是因地制宜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第一、农业经济整合、联合、融合。第二、工业经济集中、集约、集聚。第三、休闲产业品质、品位、品牌。第四、循环经济低耗、低排、高效。
第八节安吉模式的创新
生态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相应的,立足于生态保护的生态文明也必须成为一个立体的繁复的系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居模式,其内涵非常丰富,但首要的一个点是明确了整个县域就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大生态系统,因此所有的举措步骤都必须置于这个大生态系统之中来考量,并于这个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相一致。同时,所有的举措步骤本身也必须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且符合生态性的要求,这是安吉的最大创新。安吉模式创新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生态环境一体化为支点。二、以小乡村换取一个大世界。三、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新的工作,四、以发展为主线统筹协调发展。
第9节安吉模式的启示
安吉县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寻找到了一条实现富与美相结合的新路子,一个全县一盘棋的大乡村经营布局已经展开,统分结合、三级负责的经营特色已经初步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开拓的若干方面积累起了鲜活而朴素的经验。
一是领好路、带好头、把好关。二是转型早、转型快、转型好。
三是富县先富民,富民先富农。四是小财政、大乡村、大生态。
五是准定位、强优势、亮特色。
第10节安居模式的本土特色及贡献
一、安居模式的本土特色:农村包围城市,厚积薄发。
二、安居模式的贡献: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国样式
在东方审美的角度,安吉模式则体现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审美范式,具体概括为以下4点:一是尊重自然美,二是侧重现代美。三是注重个性美,四是构造整体美。
第188页
余论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历史阶段之后,目前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徘徊与反思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融汇、贯穿于社会经济、民主政治、法制观念、人民道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创新,首先是观念和思想创新,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创新;其次是人类实践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后是人类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创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生态位理论揭示:每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即生态位);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偶尔出现于同一生态位中的两个物种必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一个物种被驱逐。生态位理论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包括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演化、多样性和稳定性、人类生态、城市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理论之一,生态位的概念及其理论正日趋完善,并且已经大大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渗透到了许多领域。
城市如同自然生命体一样存在着形成、发展、兴衰、演替的过程,是个复合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把城市比作生态元,将城市在城市体系及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比作城市的生态位,从而打开生态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生态社会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对社会及人类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中,虽然人们并未在具体的目标和设想中达成完全的一致,但已经逐渐地至少在新的发展观上达成了共识: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还是包括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内的完整现象,是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发展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能仅仅考虑当代甚至少数人的舒适和享受,而是要顾及全人类的可持续的长久生存,这样的发展是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社会就是一种宜人居住的社会,这是生态社会的基本目标。
从理论基础和学科分类来讲,生态社会学研究的是生态学在城乡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渗透的结果。生态学由于其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类基本问题的特别关注和科学认识,而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最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在整个现代科学体系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国外学术界甚至把生态学看作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础和方向,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在于其生态学化,因此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整合、综合。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的科学实际上就是生态学。
所以,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未来社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