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个“番茄炒蛋”H5广告刷爆朋友圈,讲的是留学海外的儿子不知道番茄炒蛋的做法,向远在千里的母亲求助,母亲为了儿子可以更直观的学会这道菜,亲自下厨并让父亲拍摄视频发给儿子。聚会时,儿子的番茄炒蛋大获成功,然而同学的一句“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多少”让儿子幡然醒悟,原来父母是在凌晨4点起床给他录制视频的啊,让儿子感动不已。
不单单是视频里的儿子,我也深受触动。正当我按耐不住感动之情要转发这条H5时,小妹已先我一步转发,并配上百般煽情的文字:bgm一换开始感动哭,走心扎心暖心,你永远想不到父母可以为我们做到什么地步。
深有同感的我正准备点个赞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坐在一旁看电视的老爸正好看到了小妹发的朋友圈,饶有兴趣地凑过去问小妹:你发的这个是什么?
小妹正留心朋友圈里的回复,头也不抬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你点进去看一下就知道啦。
老爸便默默坐回来,点开链接,琢磨了好一会又忍不住凑过去问小妹:你看我点开是这样的,是怎么回事?
小妹偏头看了一眼,皱了皱眉,一边用手给老爸比划,一边说:这是个H5,你怎么不懂啊,是一个广告来的,呐向上滑就可以了,主要是看这个视频。说完又低头玩手机,老爸也低头研究这个新玩意。过一会,老爸又问:咦,我怎么点开没有声音啊?
这时,小妹的烦躁终于占了上风,她不耐烦地扔下手机,用力地点着老爸的手机屏幕,说:你怎么什么都不懂,这这这,这有个静音标志,点开它就好了。真是的。
似乎感觉到小妹的不耐烦,老爸也不再提问题了,默默看完视频后,在小妹朋友圈下点了个赞。
我不知道小妹事后有没有反思自己对老爸的态度有点不好,但我却仿佛从小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记忆被拉回了一个月前。
那时候我跟老妈从广州回老家,中途在一个高速服务区休息。当我上完洗手间出来时,见老妈围着一个卖药材的摊子饶有兴趣地看着,便围过去,说:妈,你看啥?这些药材不知道真假,可别乱买。
老妈两眼放光地跟我说,他们说这是山草药,可好了,一斤才15块。说完用眼神瞟了一下旁边的一个人,说,那个人是个医生,他说这个药特别好,一般很难买到,他也要买。
我皱了皱眉,还是有点不放心,便说,他说好让他买,咱不要乱买药材吃。万一是假药那可不得了!说完我便走开接了个电话,留下老妈在那里兴致勃勃地看着。然而等我接完电话回来的时候,便看到老妈惊慌失措的抓着一袋子药粉求助式地看着我,我心里一惊,知道上当了,便急忙围上前去。
他们说这药是一克15,这一小袋子要7000多!我……我……老妈急的要落泪。
我一边气呼呼地冲她嚷到,都跟你说了不要贪小便宜你怎么就不听!一边夺过袋子往前一放,说,这东西我们不要了!
结果卖药材的那个人理直气壮地说到,这都磨成粉了,不买也得买!
我一时间气到失去理智,反倒回过头来埋怨老妈,你看这怎么办,这么多钱!跟你说不要买不要买,你怎么就不听。且不说这个药好不好,这价格你都不问问清楚吗!?
老妈委屈巴巴地看着我,不停地搓着手,像个做错事的小孩子,小心翼翼安抚着我,说他们说15,我没想到是一克15,我以为……那个医生也买了……说完她好像想起了什么,忙拉着正要走的 “医生”,说,大哥,您行行好,您说这药好,您多买点,我……我没试过,我就先弄一点回家试试……我没想到这药这么贵……您行行好,帮我分担点……大概是那时候老妈的神情过于可怜和无助,那个“医生”犹疑了一下后居然同意帮老妈分担一半的药材。
现在回想起来,老妈那时候可是真的又怕又委屈,而身为她女儿的我,非但没有站在她身边支持她保护她,反而让她陷入骗子的圈套里,还隔岸观火似的看热闹,甚至还埋怨她,指责她,我简直有点残忍!
事实上,我也常常被一些描述亲情的广告感动到哭,例如央视的“关爱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公益广告,又例如这一次的“番茄炒蛋”……但每一次的触动之后,似乎就没有了然后。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宁愿在看到类似的视频时在网络上大声嚷嚷被虐哭了,也不愿在现实中转变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呢?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们很容易被一些广告或者片段煽动泪点,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能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与关怀,但这样的触动只是瞬时性的,很多时候泪花一抹我们就把这份感动抛到脑后。一直以来,我们都太习惯这样肆无忌惮地享受父母给我们的爱了,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他们也需要我们的爱与关怀,需要我们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陪伴,多一点温存。我们遇到事情也总是习惯性地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们给我们的庇护,以至于当父母遇到困难时,我们常常忘了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也会手足无措,也会无能为力,也会需要我们的帮助。
那么,从现在开始转变吧。把每一次的触动变成对父母多一刻的耐心,一两句温存的话语,一个深情的拥抱……然后努力去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铠甲,他们坚实的后盾,他们疲累的时候随时可以停下来休息的靠山。
只有这样,我们每一次的触动才有它的实质意义,才真正是走了心,而不仅仅只是嚷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