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2020年度网络流行词之一,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目前经网络流传,被绝大多数网友用来形容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当下,内卷是无处不在了。
近期,某高校再次取消多人录取通知,依旧是翻译硕士专业,并表示,这次取消拟录取,跟上次情况类似。第一批举报者为成功举报做了全方位准备,甚至找了市教育局等多个政府部门,一直闹到满足其要求为止,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第二批举报者用了同样的手段反击。
于是有网友调侃,考研内卷已经卷到开始用举报的方式互相“残杀”。
作为局外人,深感内卷的可怕,举报原本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渠道,此事件折射出的却是“上岸与否”的关键,如此发展下去,受损的除了学生自己,还有学校的声誉、可信度,重要的是给考研路上的学子们提了个醒,恪守规则,谨言慎行。
除此以外,身边也是有太多内卷的情况,别的不说就说说我的对象,我对象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去年到今年有两次找工作感受,听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太卷了,真的太卷了”。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两次感受;
第一次:面试的是高校下的研究院,年薪14万+,两轮面试,要求211、985高校研究生以上学历,特别优秀者,学历放宽至本科,因为在外企的工作经验加之专业相符,我对象收到第一轮面试通知,面试时发现身边清一色的211、985研究生和极少数985本科生,总共有150人参与了第一轮面试,过了三天我对象很幸运地收到了第二轮面试通知,在第二轮面试候考时才发现进入二面的只有24个人,这24人已经完全是985的了,211的在一面全部被刷掉了,而此次最终只能有4人被录用,经过群面后发现大部分来自浙大、复旦、交大、人大、南大、中南、中山大学等院校研究生,还有几个海外留学回来,意料之中,我对象最终被刷了,而与他一同被刷的还有其他20名985研究生,而该单位既没有编制也不算国企。
第二次是某研究院下刚成立的国企,年薪12万+,这一次我对象应聘成功了,他进入后才知道本次招聘共有1200多人报名,最终只录用了8人,而录用的8人有6名研究生,都是来自海内外前200名的高校,一个是全球前30的高校研究生。
如果单说学历,这些人都是佼佼者,他们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想必曾经也付出了超过大多数人的努力,然而最终毕业后留给他们的好岗位并不多,他们已经这样卷了,而更多没有他们学历高的人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只会更大。
在这个过程中,内卷慢慢消耗了人的志气和追求,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内卷之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悄无声息的虚度光阴,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重复做着无用功,降低了整体效益,实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似乎也间接的诠释了什么是“优胜劣汰”。
其实是陷入内卷还是躺赢,决定因素很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加一定程度的努力,不过仅仅靠努力是不够的,就像某些内卷规则,深陷其中,即便再努力,获利的也不一定是自己。
总之,我们要看清内卷背后的原因,可能我们这辈在面对内卷时显得十分无能为力,但也要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非人云亦云的盲目陷入“无畏”的内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