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一段一段去书写

写在前面:

不知不觉,这是在简书的第13次日更,缘起于9月份跟朋友的约定,但其实并未很好坚持。

时间被占据,心情差犯懒,长假想放空,输入跟不上输出……一言以蔽之,未能雷打不动可谓之天性使然——惰性。

为什么突然想起“惰性”?因为它普通的太容易被忽略。

惰性,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做事拖拖拉拉,爱找借口,虚度时光而碌碌无为,而人的计划、理想、抱负就在这拖拉与借口中变成了泡影。一个人一旦贪图安逸,并积习成性,就会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举例说:某次考试不理想后,心里发誓计划好好学习,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但每次准备学习的时候,总因为离考试还有很久,或约好了朋友去玩等借口丢掉学习,最终下次考试依然没有进步。

人的惰性,如同地球的重力,客观存在,不易察觉,但影响巨大,不容小觑。若说重力带来的是秩序和规范,那惰性则更进一步,带来了人心性的消磨和沉沦。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无论大事业还是小计划,正如飞船升空需克服重力,人生前行则必须克服惰性。

前面一堆碎碎念,算是一个小小的反思吧。今天,想聊一聊写作这件事。

很多人说写作是一件被当作习惯的小事,但在我看来,写作其实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作为一名刚踏入写作圈的小学生,不专业,不权威,仅凭一股热爱,来说一说不成熟的思考,也是对自己克服惰性的一种激励吧。


每天做记录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呢?

想起最近看过的一句话:

“我们人生都是一本书,每天都需要写上一小段。这样我每天书写,某个时刻可以回过头来随便翻翻。”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在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中,记录了从他的出生到1955年,也就是整整28年。在《活着为了讲述》的扉页,他深情的写到:「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因为那是一个故事。」

是啊,人生就是一本书啊。每句话都是一个细节,每段话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篇都是人生的一天。

我们无需任何证明,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都确实存在,就像过完今天,自然就是明天,过完1号,自然就是2号,就这样自然又确定的存在。时空无涯,人生有涯,我们终究是命运的过客,无论是否欢喜,事实就是如此,任如何都改变不了。

但是否因为这生命的铁律,我们就可以忽略自己度过的每一天?是否它的存在就应该理所当然,它的消失就该毫无意义?

这里又想起那个经久不衰的提问:人生如何活才有意义?

一次活一次过的人生,理所当然的过肯定没有意义。

三毛曾说过: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即使是如花短暂逝去,生命都要一一经历,一一记忆,这才不枉活一遭。

人生比经历更重要的,应该是记忆。年轻时,有体力有精力,扛得住折腾,经历的够多,不过是在为人生篇章积累素材,而人生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将一篇篇素材串联交织而成的深刻记忆啊。

所以,生活需要经历,人生需要记忆。

可以随手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无论惊天动地,还是平淡如水,也不要在意别人眼中的评价,都去记录下来。当时看似无意义,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忽然回首时,才能看出当初无心记录的意义。

手机相册和朋友圈,是个不错的记忆载体,它可以自动生成“回忆”,方便随时重温某日的情绪。但对于人生这本合集,我还是喜欢用最传统的纸和笔,一字一句,认真斟酌写过。每一天都不错过,每一种情绪都随时记录,生活需要有延续才显得真实,人生需要真实才显得与众不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