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里(杭州老小区的故事)

齐心里,这个在杭州活了九十多岁的老人,蕴藏着太多故事,而如今正被都市的喧嚣困扰着。他或许是想逃离,也或许是有些羡慕。我们该过去看看了,这璀璨哗哗中的一处宁静。

也就在跨过那个转角口,突然没有了声音,没有了光线,电线在头顶蔓生,衣裤如各国国旗一般悬在上头,几块抹布耷拉着,塑料瓶被草草的堆在了墙角,厨具在窗前悬挂,屋内没有太大的空间,清洗台便挪到了室外,或许还能瞥见从石间探头的嫩草。家中没有方便之处,公共厕所在几里之外,清早倒也有倒粪的车会来。这一切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孩提时代,赤着脚,手扶着青砖墙,感受秋初的微凉。午餐后的爷爷早已微醺的躺在了拐角处的藤椅上,丝毫不顾奶奶的大声叫唤。

这个地方总是那么的和谐,少有人来往,不过步入这里不曾感到冷清,我不能完全听得他们的言语,但在片刻地交谈中无奈地被逼到角落,老人们虽表现的一脸不在乎,但也舍得走过十几步让我听完每一段故事。也不是什么大故事,但总是挺有趣的。

中间这栋满是青砖的房子,是九十多年前日本人建的,一层是马厩,用来关养一些马匹,所以是贯通的,后来要住人了,就用泥墙木头隔开了。或许那时的马儿还能听得到西湖泛起的涟漪,还能沉醉于柳浪闻莺之中。

就在那口井旁,曾住过一个韩国人,听闻是(大韩民国)第一代外相,当时在这儿停留了几个月,所以现在齐心里(4至8号、9至12号、19至22、27号)被列为了第七批历史保护建筑,也就是这栋布满青砖的房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一处革命根据地,在敌人的眼底进行着革命运动,也应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解放以后,一位老板在周围建造了一些矮房,这才是有了“齐心里”的说法,但那时也并不是这三个字,有老人说是下棋的“棋”,三金“鑫”,也有老人告诉是衣字“祺”,欣欣向荣的“欣”,他们也是听于他们的长辈,不同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齐心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已和老杭州人烙在了一起,齐心里给予了幸福,因为这里满是温馨,邻里之间十分和睦,清晨简单的寒暄,傍晚沉重的问候,月下片刻的坐谈,便安度了一日。

这里或许是世外桃源吧,无人打扰,与世隔绝。老人正挥手拭去额头的汗珠,砖墙之外却是闹得如火如荼,扩音的广告词,轰轰的发动机,初来乍到的年轻男女,未见世面的三岁孩童,却都被运转着的老式油烟机带过了,老人听不见,他不愿听见,他不敢听见,与其在异类中浮沉,不如在此安居乐业。

当然没有人会注意这里,也就无好奇心可言,太多的促销吸引着他们,思想早已被廉价的商品占据,一个个行走的机器,被输入了指定的目标,哪里还顾及其余一切。没有人出来,也没有人进去,好像就这么隔开了。

老人们也开始想要逃离这个地方,无奈的,迫切的,被外面的繁华压得喘不过气,被里面的俗气扼住了双腿,他们不喜欢这里了,他们感觉着在被淘汰。我曾被以为是他们期许已久的希望,然救世主不是我,我也只是沧海一粟,我也只能在石墙的影子下烂掉。多进来看看吧,多带点光进来,进来的人多了,墙也就平了,也就和外面一样亮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你学会了释怀,就会把事看开 减少心中的不满,收获简单的快乐 当你做到了释怀,就能把心量放大 没有了抱怨,活出了最...
    凤凰竹语阅读 5,069评论 31 40
  • 想起下午在电梯里发生的那一幕,心情依然五味杂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商场的电梯在二楼停下,门打开后,我先进去,...
    尝一阅读 2,688评论 1 1
  • Brain - pileup:There are different selection modes, you c...
    明T_Tve灬䒚阅读 1,469评论 0 0
  • 假如你对芒果过敏,那你在三十岁知道这个问题,比你在四十几岁知道来得好。至少三十岁的时候你身体心理素质扛得住,真过敏...
    楼上飘香阅读 2,8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