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浅谈上流与下流(上篇)》中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上流与下流含义进行了分析,明白了上流和下流二者的来源,今天将更进一步阐明为何要和下流隔绝做个上流人。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要把人做好,其次才能做个好人,最后做个有才之人,为国家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我们常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是按照这个顺序?什么叫做格物致知?用印光法师话来说就是“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有很多,但就当今社会风气来说,最严重莫过于色欲,即下流。一个人若见她色美,起心私之,那这个人的所知所见必定是偏而不正,又如何能做到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然而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第一步都没做好,如何意诚?一个人为人处世若没有诚意,心中多多少少充满着损人利己的私念,这样一个人如何正其心?心若不正,修身也没个着落,更别说,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古德有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理诚然如是。而将这八目做好之后,无论是谁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光和热,人生际遇同沉迷于色欲之中的人自然天壤之别,从这里也可以一窥上与下这两字在中国文化之中的深意。
一提及儒家八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为什么是成语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在这里就显示出“厚德”的重要性。有才能便可驭物,而物需要德来承载,就像中国古代的鼎,因为它大,且厚实,所以能装很多水,而且食物的累积都是慢慢往上累积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上流和德行的密切联系,而德行有亏,就好比鼎破了个洞,水就会一直流下来,这便是下流,很容易就把水流尽,而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着个人的福报,水尽就意味着福报没了,祸必至,所以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招灾殃。”就是这个意思。而且鼎常常和王侯将相联系在一起,比如“鼎台就是指宰辅大臣,鼎臣就是指宰相,鼎运指国运,问鼎中原等等。”从组词角度也很容易看出德行的重要性。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何是地势坤,厚德载物,我们所依赖的土地母亲不会区分种子的好坏,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大自然正通过土地告诫我们要具有宽阔的心胸,能忍人所不能忍,自然可成常人所不能成之事,因果如是,好自修行。
宋朝杨时曰:“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若能出淤泥而不染,坚守清白,自然能做到与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亦,愿与读者共勉。
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