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很多朋友开始注重修养了,尤其是女孩子。以前不是这样子的,以前大家更在意的是穿着打扮。大概从大二开始,女孩儿们都开始化妆,男生也开始注意发型,但这是打扮,打扮并不是修养。
这可能跟年龄有关。年轻的时候心智还比较简单,相貌也还可以凭藉,所以不会过多地注意内心,对别人对自己都是如此。顶多是抽时间写写小诗,学学吉他,多读点书秀秀知识量。但这是才华,才华也不是修养。
修养是散发自内心的气质。“修”是修饰,比如《诗经》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养”就是长养,类似于养鱼养树苗。像雕琢玉石一般修饰自己的品格,像养其他生物一样涵养自己的德性,这就是修养了。
“修养”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在宋代《二程遗书》里才头一次提到。那句话是“修养之所以引年”,引年意思是延年益寿,那么这里的修养就不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修心养性,而是修炼。佛道之人修行炼丹也叫修养,不过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仙,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是儒家的说法,从孔子那里就开始了。但孔子不会说得这么直白,他管这种行为叫做“修身”。修身的目的是做君子,如果可以做得更好就是贤人,做到极致就是圣人了。圣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完整人格的人,就是最好的自己。但成为人的完全体这种事情孔子都没有想过,所以我们更不用想了。孔子的想法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孔子以后,儒家宗师级的第二个大牛是他的孙子子思。子思之所以牛是因为据说《中庸》是他写的,而《中庸》之所以牛是因为它做了将近一千年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教材。现在中庸似乎是个贬义词了,表示软骨头没原则。但它本来的意思不是这样,它本来的意思是“中和之用”,就是把自己调整到一个不偏不倚的最佳状态,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孟子了。孟子有句名言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代很多人看见养气这两个字,就果断把孟子拜成了气功的祖师爷。这又是一个误解,孟子的养气跟气功也算是有点类似,不过根本差异在于,气功养的是身体,孟子的养气养的是内心。孟子养心的法门在于养气,养气的法门在于静。到了宋儒那里提出“主静为修身之法”,就是从孟子这儿来的。
中国人的修养哲学和修养功夫到了宋明理学达到了高峰。宋儒一直有一个观点,认为儒家的血脉孟子以后就断了,到了他们才算是续上。也就是说他们才是孔子的嫡系,以前的那些儒学家都是杂牌军。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看,如果从修养上来说,宋代的那些家伙就有点狂妄了。实际上,汉代人也是讲究修养的,不过他们只纠结在了一点上,那就是“孝”。汉代人的思维是,只要你足够孝顺,你就肯定是个好人。于是他们把孝道发扬到了极致,极致到汉代很多人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会哭个没完,有的人还活生生哭死了。这当然极端了,但汉唐的时候确实出了无数的孝子,整个社会的人以孝为起点,然后做其他方面的修养,比如哲学和艺术。艺术是才华的表现,才华又是修养的表现,汉唐间的人修养功夫做的很足,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也达到了顶峰,最典型的,比如王羲之。
中国传统的思想一贯如此,相对于才华,更注重道德,相对于做事,更注重做人。其逻辑就在于,外显的东西一定是由内在生发出来,内在可靠,外在才可靠,而所谓内在,就是修养。
中国自古就有修养的传统,就像前面所说的,孔子说,你要做圣人;子思说,圣人是中庸的;孟子说,要做到中庸首先要会养气养心。但至于怎么养心,后来就没人说过了。再后来,就到了宋明理学。朱熹是儒家又一个宗师级的人物,他把孔子以来的修养学说和修养方法系统化了。他总结了一整套的学说,还教给全国的学生学习修养的功夫,教材就是朱熹点校本四书五经。从他开始中国就兴起了修养的高潮,总体说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朱熹死了以后,他的一套方法就走样了,后来很多人走火入魔,这就是被骂臭了的道学家。
朱熹当然是没错的,但他的方法并不是人人都学得来。他的方法叫“格物致知”,就是说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达到修养的目的。这样你就需要读很多很多的书,思考很多很多的问题,直到有朝一日,你像顿悟一样豁然开朗,那么,恭喜,你的修养就到位了。但这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对于懒人和聪明人。懒人会想着算了吧,聪明人会想着找其他路子。后来有一个人找到了,他的方法叫“心学”,这个人叫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有点类似于禅宗,相同之处是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不同之处是并非参禅顿悟,而仍然是一种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格的是万事万物,王阳明的格物格的是心,他叫“致良知”。致良知的关键在于去做,所以叫“知行合一”。
现在王阳明的地位很崇高,几千年儒家除了孔子就是他了。但真正把王阳明抬起来的不是他的文才武功,而是他的学生。王阳明的修养方法新颖有效,所以他的学说开始风靡,他就有了众多的粉丝,然后就出名了。朱熹的没落在于他的琐碎,不过这不代表宋学就出局了,宋明以下思想文化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朱熹,王阳明只是一种补充。
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打到儒家,所以连带着儒家的修养学说也一并被扔掉。后来再提修养,就不再是有着一整套理论和方法的心性修养,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了。后来发现这种教育只能让人变得有文化,但不能变得有修养。所以又有了各种课外文艺班,教孩子们弹琴画画练书法,但这是才华训练而不是修养。真正的修养必然是要从内心深处来培养的,这在儒家已经谈了几千年并且做了几千年。现代人谈修养却不谈儒家,不谈中国几千年的修养传统,实在是有点不知所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