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一首歌,除了天生一副好嗓子,还必须注重唱歌技巧与发声方法的练习,注意音准、节奏的训练,强、弱、连、顿的气息控制等等。你就是按照要求唱了,也不一定唱出情感,即使唱出情感也要注意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喜欢而产生共鸣。
(一)首先你得熟练歌曲,包括每一个小节,每一个音符,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二)熟悉歌曲后,还要注意领会歌词,深刻理解歌词的内涵及主题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对表达歌曲的情感起关键性作用。
(三)怎么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呢?我们理解歌曲后,把情感与音乐结合起来,是音乐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自然的流露,而不是生搬硬套,让人感觉很滑稽。
注意事项:
一、乱加装饰音
乱加装饰音会出现歌唱中非常忌讳的“倒字”现象,如今舞台上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鸿雁》,很多歌者包括不少知名的演唱家,都在“草原上琴声忧伤”的“忧伤”上加了倚音。按照汉语的正音来演唱“忧伤”,它在听觉上就会变成“由伤”了。同样的是“心中是北方家乡”的“家乡”,按照汉语的正音来唱“家乡”,而加上倚音后“家乡”的旋律变成了“假想”了。这就是乱加装饰音造成的“倒字”。(详见视频中郁钧剑的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重申一下,我认为朗诵歌词能对唱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先朗诵歌词,你才能找出什么字可以加倚音,什么字不可以加倚音。比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曲中“西边的太阳”的“阳”可以加,因为它是“上声”字,像这样的字加了倚音倒是可以增添歌曲的韵味。
因此,歌唱中装饰音太多、太滥,会导致歌声油腔滑调,甚至低俗。
二、咬字的“归韵”太长
在民族唱法的教学中,老师往往特别重视咬字的“归韵”,即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运用,当然这也是中国“戏曲唱法”中很鲜明的特色之一。
咬字到归韵的过程越长,课堂的“痕迹”就越大,“做作”的成分就越多。
朗诵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练声方法,它使用歌唱时的状态,充分灵活的利用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咬字器官,使之在自然和正确的条件下受到一定的功能性锻炼。这样会使歌唱者的声音从音质、音色和控制力上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对歌词的朗诵,能理解作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情感。
这里所说的朗诵,是指初学声乐的人,为锻炼发声器官,锻炼咬字吐字能力,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打开喉咙,加大音量,使得每句歌词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歌唱技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歌唱和朗诵都是通过声音所形成的词语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朗诵是自然地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练习,对歌唱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朗诵歌词,会不知不觉中掌握声乐的发声技巧,激发学习声乐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