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半年的团队管理工作中,感觉到一些入职两年左右的同学,慢慢开始出现一些困惑与迷茫。这些同学中有工作了七八年左右的资深同学,也有应届毕业入职两年左右的新同学。回首自己以前的工作经历,似乎也有过类似的困惑与迷茫阶段。从团队中同学的阶段性沟通结果来看,确认了我的判断,这也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普适性,而非个体性问题,且与工作经验的时间长度没有太强的关联关系。
为什么刚好是两三年?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的行动在很多时候大体是有两方面的驱动力促使的,也就是外驱力与内驱力。
外驱力可以是外部的工作压力、非熟悉事物的吸引力等;而内驱力可以是自身的长期兴趣、自我成长的渴望与需求、实现长期成长目标的信念等。
如果在某个阶段外驱力逐渐减弱,而内驱力又显得动力不足,那么这个阶段就多半会出现困惑和迷茫。
那为什么这个阶段刚好发生在一份工作做了两到三年的时候呢?下面用恋爱结婚的过程来做个类比,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第一年的工作就像恋爱期。
一开始时,新加入一个团队,所有人与事你都不熟悉,这个时候你的外部压力比较大,工作本身会逼着你,也要求你尽快熟悉工作上所有相关的事情。这个阶段的日常工作是蛮有压力的,但是基本上也是非常充实的。慢慢地,随着对产品的逐渐熟悉,你可能也会好奇和想了解产品更多的实现细节,这时候好奇心与求知欲多半会驱动你了解更多。
所以这个阶段就像恋爱期,因为和对方不熟悉,因此有紧张感,也有好奇心。
第二年的工作就像新婚期。
如果你工作做得不错的话,在经过一年左右熟悉与实践后,你可能在团队中会慢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也逐步会有话语权,你的价值感与个人存在感会逐渐加强。你的影响力可能也会逐步延伸到团队的外部,你会因这种那种的原因,认识到更多的同事,了解到更多的项目,以及他们的一些相关实践。
这个阶段就像新婚期,就像之前你追了好久的妹子,现在终于和你结婚了,其成就感自然不言而喻。
但是问题来了,你逐渐发现周围该认识的人基本也都认识了,自己手上负责的项目也能应付自如了,突然间感觉自己成长慢下来了。这是因为,从一个项目上来看,它自身所能承载的知识面和需要的技能点总是有限的,必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而在第二第三年的时候,就很容易达到这个范围的边界。这个时候,你的外驱力可能会逐步消退。
如何消除迷茫与困惑?
上面也提到了,产生迷茫与困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外驱力消退的同时,内驱力不够。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对自我成长的渴望与需求总还是有的,其内驱力真正不够的原因,个人觉得主要是缺少一个长期的成长目标,这个目标大致要长到你三五年之内不大能触碰的到。但问题是,怎么制定这个长期目标呢?内容应该是什么呢?制定长期目标之所以困难,可能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1.意识不够,可能之前没有想过自己产生迷茫与困惑的本质原因。
2.认知不够,当前的认知还不足以支撑制定更长期的目标与计划的能力。
如果是意识不够,看到这里,或许可以抽点时间,思考一下自己个人迷茫与困惑的真正原因。
如果是认知不够,那多半是关注与掌握的知识不够。
认知的深度决定着视野的广度,你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多的时候,也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懂得越少。
可能有人会说,朋友圈转载的技术文章,技术类公众号,InfoQ,知乎,36kr,分答等等,自己都会经常关注与学习的,怎么就成关注与掌握的知识不够了。或许问题也就在这里,关注的东西或许太多了,不够专注与垂直。知识的泛化会让我们自己觉得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懂一点,但是好像也就那么一点。这些一点点之间没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不了所谓的知识体系,因此也就不足以构建我们对某一方面更深度的认知。我们或许也没怎么想过自己职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相应地,也就没怎么想过这些关注的信息和这个目标究竟有多少的关联性。
最好还是基于自己所在的产品与项目,毕竟这块业务与实现自己最熟悉。多关注一些同类型的产品在做些什么,这类产品最终发展形态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技术实现又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研发流程是怎么样的,又有哪些好的技术与流程改进措施;多看看一些相关的技术书籍,毕竟书籍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完备的;多关注一些自己优秀的同行或者前辈,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又是怎么成长过来的,有机会的话,也可以沟通交流一下。
当这块垂直类的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加上自己制定好的一个长期目标,基本上就可以梳理出一个自己的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图谱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图谱上查漏补缺,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相关的技能点了。
最后,在前进的路途上,再奉劝一下,控制你的好奇心,收敛你的求知欲望,因为这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爆炸的时代,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新的技术信息的干扰,走着走着就容易偏离原来大的方向,结果就是,到时候就又该困惑和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