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过去的一点写作经验(可能更多是阅读经验?)是,所有的流行类小说都应该是悬疑作品。它不只是一种类型,它更应该是流行文学的一种底色。其实就是说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它要是没有一个谜在里面都是不好看的。这是一种思维,有了这种思维,在写文的时候就不会太早给出全部信息、或者让角色说出全部的内容。这不是为了文章不会淤积大量内容,更是为了读者能追随谜题一步一步往前探究。
这是之前我在编辑干货里看到的,正好给了我一个适合的专用名词。
http://www.sohu.com/a/220567178_693248
Fabula/Syuzhet结构(以下为文章原文)
【虽然你可能未曾听闻过这类型故事结构,但是实际上在影片中是非常普遍的。《搏击俱乐部》、《美国丽人》、《好家伙》、《阿甘正传》、《夜访吸血鬼》和《公民凯恩》都是范例。
这个结构起源于俄国,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的术语,运用于描绘叙事结构的叙事学。
Fabula是构成故事的素材,而syuzhet是叙述以及故事是如何组织的。
美国电影所采用的这种特定结构往往是先揭露结局,让观众探究故事是如何演变至此的。故事关乎历程,并把重点放在‘如何’而不是‘什么’上。
《公民凯恩》便是以主角的死亡为开场的,临终之时他喃喃自语着“玫瑰花蕾”,之后通过一名记者调查凯恩,他的一生经历才在倒叙中冉冉展开。
在该片中,fabula指按时间顺序发生的凯恩一生中的真实故事,而syuzhet则指故事的叙述方式。】
这种揭露式的写法在传统文学里是有不少的,比如《呼啸山庄》和《茶花女》。我有时候会给没有写作经验的少年这样说:你要至少列两个大纲,一个是按时间顺序的,一个是按讲述顺序的。小说只要不是升级流网文,那就不一定非要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而是要按照最适合故事的展现方式去写。
比如侦探小说,就是讲怎么杀人再找个人还原的,它就通常是从凶案已经发生之后开始讲(鉴于我看得少)。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因为死亡事件的冲击力一般来说是比较强的,而它前置在小说的开始,就会造成一个很有力度的开局,而一个开局有力度足以为后面破开一条道路(想想《汉尼拔》那个开头吧)。
但是谜题又不止是出了杀人案件谁是凶手这一种。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思维,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往这个方向考虑。
一个人有着特殊的性格——他是怎么形成的?他这样的性格最终会导致什么?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有着很深的矛盾——为什么?两个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
男人某一天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人,他觉得自己好像认识她——是否真的认识?女人掩藏了什么秘密?
谜题在哪里,小说的重心也就在哪里。把它掩埋起来,放到后面揭晓,会让小说拥有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