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一句话‘在大海中漂泊,在大地中流浪’。
我暂且不算漂泊的人,来自西南边陲的小城,没有方便的高铁动车,这么几年攒下的是好几个寒暑假的往返机票。13年高考后到了南京念大学,那时有一起考到同一所学校的高中同学,每每回家返校的路途并不孤独,只不过我五年制的专业比她还要多出一年,从大三下学期的暑假开始因为各自不同的生活变化,开始变成了自己回家和返校,那时也只是觉得少了一路唠嗑的伙伴。而今年,大五的我正在实习,俨然没了所谓的期末考和寒假,回家的时间从往年刚结束考试的1月上旬,变成了只能赶着春运回家的年二五六。
今年,回家的路程从出校门上地铁后,随着大军赶着春运开始,清晨6点多的地铁上,满满当当的人儿,除了依旧在岗位奋斗的人们,还有很多是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脸上洋溢着回家的兴奋的人儿。到了南站,似乎是比平时更加忙碌,来来往往的是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去往高铁站的又或是去往机场线的。第一次赶着春运回家的我,其实是说不出的感觉,往年寒假回家,到了南站看到最多的是拖着箱子提着电脑包背着书包的大学生,而今年看到更多的不仅仅是这样的年轻人,而是在外打拼一年甚至多年的“漂泊者”。
转了两趟飞机,总算是看到了故土。第一程3个多小时的飞行,即使前一晚只睡了5个小时也不感到困,当看到云贵高原上的山峰时已然是兴奋不已,当飞机落地感受到的是不同于清晨出门时零下的十几度;几个小时的等待后,终于登上了只有1小时飞行的第二程飞机,飞上云霄,看到天边傍晚的晚霞后,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看到了日思夜想的故土时,满心的是兴奋,能想到的是许久未见的父母和朋友,是许久未能吃到的凉拌、烧烤、米干米线各种美食,是许久未能赏到的城市新变化……
回家两天后便是春节,早晨的集贸市场里熙熙攘攘都是购买年夜饭食材的人儿,市场外在的道路上是小镇特有赶集,应有尽有的是各种年货和水果,来来往往的是扛着甘蔗提着手袋的“回家人”。长大后,少了一起放炮仗的玩伴,已经有好几年觉得春节味道少了;而现在才发现,不是年的味道少了,不过是心境不在罢了。如今,看着热闹的集市,听着行人的寒暄和热情的叫卖,以及家家户户贴的春联挂的灯笼,突然觉得,年味儿还是那样,即使少了放炮仗的玩伴,其实年味儿也没变,回家和团聚即是最重的年味儿
年夜饭和春晚是春节的必备节目。新闻上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餐馆点一桌满汉全齐的年夜饭,微信上关注的餐厅公众号推出年夜饭套餐的也不是少数,而在家乡,或许因为是边陲小城,这里的人们大都还习惯等着亲友回家团聚,一起在家里做一顿年夜饭,然后一起品尝相谈甚欢,这是我记忆中的年夜饭,一家人,热热闹闹,做很多菜,吃不完都没关系,初一热一热接着吃,因为据说年初一不能动刀。不知道大家都怎么看待年夜饭不同吃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不管是一家人出去包一桌子饭菜还是一家人一齐在家做饭做菜,只要齐聚团圆,那就是一顿很棒的年夜饭。
今年的年三十在外婆家过的,外婆是纯正的傣族人民,外婆在的地方是傣族的聚居地,所以除了像我家这样从外面回去的孩子或者当地的汉族人民,很少有傣族人民真正去过这个春节,他们的春节是泼水节,所以回去后外婆说:“年三十都是傣族去汉族家吃饭的。”当然,我家例外,这一天,做了一桌子的很是具有傣族特色的年夜饭——看呀,有炒青苔,苦笋,番茄喃咪,煮酸笋……别具一格
说到春晚,不知道今年你有没有看?无论春晚做成什么样,请多少明星大咖,在网络上总还是有各种人对春晚感到深深的失望或者不满。可是呀,春晚最大的意义不也是让全家人能伴着歌舞小品相声围在一块儿唠嗑解闷吗,何必要如此苛求。我对春晚开始有较深的印象,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那时初三那年九月便上了高一,那时还是王菲唱着《传奇》本山大叔演着小品,刘谦还耍着魔术没有被封杀……转眼8年,每年的春晚总有几个节目让人记忆深刻,但是最深刻不过李谷一老师的《难忘今宵》,这俨然成为春晚最不变的代名词。此前每年春节,对于春晚,最大的兴趣也都只是自己喜欢的明星上台的节目,又或是吃完年夜饭拿起烟火就往外跑,三五成群一起点燃绚丽;而后来,或许是成长了,长大了,更多时候年三十这一晚想要待在家里,陪伴着家人一起,围坐着伴着春晚的旋律唠唠嗑,又或是就这样一起看看春晚,哪怕节目提不起自己的兴趣……
曾几何时,年少如斯,每年最期待的就是春节前拉着父母,扫荡在烟花爆竹店,捧着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眼里满满的满足兴奋,一回到家,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便也搬出各自的烟花爆竹,放在门前的篮球场上晾晒,然后吵吵闹闹攀比着谁的多谁的大谁的贵,第二天又继续去店里扫荡……直到年三十那天,第一封炮仗是红彤彤的很长的红鞭炮,每家每户在年夜饭前燃放,约莫着从下午5点多开始陆陆续续震耳的鞭炮声想起,别提多开心多兴奋了,儿时自然不敢燃这大串的鞭炮,只敢躲在门后捂着耳朵看着爸爸或者舅舅或者哥哥点燃这大红炮……然后,一旦吃完这年夜饭,夜幕渐渐降临,院里的小伙伴也就默契的捧着一堆烟火炮仗毫不在意春晚地跑出了家门,相约在院外的篮球场上——糖果礼花是耳边噼里啪啦的‘过年糖’、降落伞礼花是夜幕后天空散落礼花后的‘过年伞’、火树银花是眼前明亮的‘过年树花’……得玩到10点多才肯进家,等着零点钟声的敲响,守着新年岁,‘5、4、3、2、1…新年快乐’,电视里传出新年的钟声,院里想起第二轮鞭炮声,噼里啪啦辞旧岁,那可得陆陆续续想上个半个多小时夜才渐渐安静。互道晚安后躺下,约莫着6点开始,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噼噼啪啪迎新春。那时清晨一大早,无论睡得多迟,都要被家长催着赶着叫起来,曰其:“年初一不能睡懒觉,不然一年都睡懒觉!”也正是这么一个说法,寒假里的这一天总是赖着:“我今天可不要写作业,不然我不得一年到头都在写作业!”
出门一看,院里像是扑了红毯,红彤彤的鞭炮屑,大人们说:“这得初二起早才能扫。”
而今,大概是长大了,纵然还是会有想在像儿时一般放炮的想法,也因为没了氛围而没了激情作罢,更多的是躺在沙发上,看着春晚,抬着手机抢着红包,互相道着“新春快乐”。
也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需求的日益增强,很多地方都禁止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尤其在大城市里,而在家乡,在那儿边陲的小城里,烟花爆竹的限制主要在市区,周边的城郊或是小镇小县城依然保持着放炮的习俗,今年也不例外,你看那过了一夜后的家门口,铺红的鞭炮屑,虽现在的我不再像以前偏要礼花不可,但今年大概意义特殊,零点和清晨六点的大红鞭炮都是我大着胆子去点燃的,听着噼里啪啦的声响,脑中回放着儿时的场景,也甚是兴奋呐。
大家都说,春节回家,是养膘长肉的,果真是不错的,家乡的美食永远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不仅仅是那想了很久的母亲的菜,还有那儿到处拜年到处游耍时的美食!不知道这么多好吃的,你认识多少,吃了很多拍了很多,却没办法全都放出来,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诱人的。20多度的艳阳天里的几份凉拌,年间杀猪请客时的几盘烤肉,特意起早的清晨里的一碗米干米线……还乡手记里大概最不能少的便是这一大堆食物了!
还有那故乡的景,那里是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好似没有冬天的地方,往年放寒假回家,再怎么样也会碰到几天只有几度的阴雨天,而这一年,从寒假回家变成春节回家的日子里已然是十几度到二十几度的温暖春季,墙边的花已然竞相开放,楼前的树已然新芽抽枝绿荫可见,枝头的果儿或许已快成熟,不见了裹着棉袄的人们,但见身着清凉夏装的人儿。
对于在外的游子,大概没有一个哪一个词语比“还乡”更为诱人和温暖的词语了。拼搏了大半年、一年甚至多年的人儿呀,盼望着,期待着的,也就是这团圆的春节,能够回家看看许久不见的父母,见见许久未见的友,赏赏许久未去的景,尝尝许久未吃的佳肴……或许你还年轻,你为了拼搏为了奋斗甚至为了逃离你选择暂且不回,但或许还是应该知道,还有那么多春节,以后或许因为工作你还更无法回家;也应该知道父母不像你一般年轻了,他们还能过的春节比不上你的,有时间了,还是要还乡看看,陪陪那在背后支持着你的家人。
最后,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以前的假期总是待烦了想着赶紧回学校,现在的假期总嫌待的时间不够,走时刚上飞机或者刚上车就已经不想走了……
还乡,怎样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