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童节被派去安徽出差。白天坐面包车在山里颠簸,背着巨大的工具包,夜晚住在镇上破烂的宾馆里,半夜常被蚊子咬醒,山里的蚊子真厉害,蚊香也伤它不得。倒是气候宜人,山间的翠绿也够赏心悦目。
那时觉得端午节回家无望,心虽有疲倦,倒也不伤心。许是多年没有回家过端午的缘故,似乎没有觉得这一天该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没想到工作异常顺利,端午节前一天办完了所有事情。上午便从南京转车,回了武汉。真是筋疲力尽啊!
回公司将剩余的事情处理完,软塌塌坐在办公椅上,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有同事早早打包好行李,早晨上班带去办公室,临下班的几分钟,开始断电脑,脱工服,时间一到,急忙刷了卡,拎包跑了。这些人多是家在外地,晚上的火车。然过节下班高峰期,交通自然是拥塞不堪的,加上武汉这些年挖地修路的功劳,20分钟的车程堵上个把小时也是常有的事情。我有次去武汉站赶火车,前往光谷地铁站的那段公交路,在车上足足堵了一个小时,当时着急怕误了火车,便下车狂奔,还好最后一刻坐上了火车。所以同事着急也在情理之中,哪怕早一分钟,赶上早一班的公交,说不定能堵得少一些,更何况加上放假回家这样的好事情。
回到住处,仰面躺在床上,回想这一周的劳苦和缺觉,只觉得脑袋沉沉,小腿酸疼。要不不回去了吧,车票都买不到吧,我心里这样想着。掏出手机查了查,零星的还有几张绿皮车的站票,想起去年国庆回家买的就是这趟站票,6个小时的车程,又是半夜,差点没瘫坐在拥挤的车厢,所以这次坚决不能买的。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说刚出差回来,很累,又买不到票,就不回去过端午了。
母亲说累了就好好休息,不回来也没么事,家里好好的。只是挂电话的时候轻微地听到了一点点失落的叹息声,不知是不是我太过敏感。
想起这些年回家的次数少,年纪大了,也没带过一个朋友回家,父母嘴上不说,却是心急如焚。这样算下来,我确实好些年没能做一件让他们宽慰的事情。
我重新刷起票来,高铁票没有了,反而是那趟绿皮慢车,突然出来一张软卧,大概是哪个人刚退掉的,我赶紧抢了下来。真是幸运啊,我心里高兴起来,好像夜晚加班气喘吁吁地赶上了最后一趟回家的班车。
这趟车凌晨2点从汉口出发,早上八点抵达新余,时间是很理想的。尽管候车时间略晚,但在夜里出行,意味着待在家里的时间就长了些,想起来也是划算的。
二
大姐电话里说,小雨一直念叨着等我回家,带他去电影院看《愤怒的小鸟》。
小雨念小学一年级,还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他有时听同学说最近什么电影好看,总插不上话。说实话农村出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赚钱不多,尽管我姐努力让小孩在城里念书,教育依然是差一截的。他班里的同学不是上这类辅导班,就是上那类辅导班,周末父母带他们去哪里踏青,看了什么电影,吃了什么好吃的,他是很难享受到的。就像我念高中时,班上组织看电影,那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兴奋又自卑,还有后来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乘飞机……不过好在他们现在的差距并不如以前那般大了。
我有次和小雨视频,说下次回家带你去看电影,他很开心的笑起来。他说,舅舅你说话要算数哦。他性格其实有些像我,喜欢的东西从来不去赖,哪天你主动提出来,他又兴奋的不得了,真是倔强又天真啊!
姐夫驱车来车站接我,我叫他等一下,便去附近商场买了一箱酸奶和一袋子零食,给小孩吃。
打开车门,小雨和他妹妹坐在车里。妹妹见了我很兴奋,一路拉着我的胳膊,笑个不停,说个不停,时不时抬手想抓我的眼镜玩。她上幼儿园,和小雨不同,性格里有一点热烈的成分,嘴巴甜,不怕生。我们仨在后座上玩石头剪刀布,谁输了刮谁的鼻头,妹妹总是输,却也欣然的把鼻子仰起来。
中午在姐夫家里吃饭,来了好些客人。姐夫爸爸掌厨,他烧的一手好菜,好鱼好肉,时蔬小菜,一整桌子。大姐在一家商场上班,我们等她三点下班,才接了她和二姐一家回自己家。
端午子女回家,老家称为“送节”,有些地方也叫“望节”。一年有三节,端午、中秋和年节,一般是子女携家人回父母家拜望,送一些烟酒吃食和几百块钱节礼。现代人多忙碌,都在外头打拼,留双亲在老家生活,平常很难有机会回家探望,好在一年还有这三节,给了大部分人回家的机会。不过也有家离得实在远的,端午、中秋也回不来,这时候老人就显得更为孤苦了。别人家一早在杀鸡剁肉,一副炊烟袅袅好不热闹的模样,而自己家儿女归不来,冷冷清清,不免心生伤感。
天有些闷热,进村的路还未修好,两旁尽是绿油的稻田,再过个把月就要收稻了,远远望见村子,在一排排高大的防风树后面。
三
母亲上午收拾了家里的母鸡,在锅里炖了很长时间,我下车就闻见了鸡肉混合八角的香味。在外工作整天吃单位食堂,肚里早已没了油水,忙从锅里盛了一碗鸡汤,味道极美。家养的母鸡平常不舍得吃,它能生蛋,好时一天一只。冰箱的保鲜室总是塞满了土鸡蛋,父母吃不完,有时村里人要,就卖掉一些,一块五一只,剩下的多半被姐姐们提回家。
母亲在灶台烧菜,我立一旁。逢年过节,家里的菜很难见素,尽是大碗大碗的肉,大概是村人平常吃肉的日子不多,过节自然要吃个够的。小时候家家户户养猪,过年杀猪,总要留很多肉,够正月里吃。现在生活好了,肉常吃,过节也开始讲究荤素搭配。
桌上很快摆满了菜,猪肉牛肉是从店里买的,其他都是家里自产。除了一个青椒炒毛豆,其余都是大碗荤菜,家里池塘养的草鱼,父亲从田畈里钓的野黄鳝,母亲焖制的猪头肉,咸蛋,和我最爱的“粘肉”。“粘肉”是家乡的叫法,我在外地不曾见过,大概只有家乡才有,春夏之际方吃得上。具体做法我不甚清楚,只是小时候见母亲做过,还有些印象。将用盐腌制的五花肉裹面粉,放进腌菜的罐子,用椿叶封口,倒扣,留一面水隔绝空气,发酵几天,油炸即可食用。有点像油炸猪排,然味道完全不同,“粘肉”有一股椿的清香,味道偏咸,配米饭刚好。
家里的咸蛋有鸭蛋和鸡蛋,都是母亲养的鸡鸭所生。以前看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甚喜欢,先生形容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想想令人胃口大开。我们小时候还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小孩织五颜六色的毛线网袋,端午节这天,挑大的咸鸭蛋装好,挂在脖子上,寓意平安无事。少时喜欢戴着它满村乱跑,那时并不爱吃咸蛋,觉得是咸而腻的东西。
长大了,开始接受它,渐渐觉得好吃起来,有时也去超市买几个,一餐破一个,就着菜拌着米饭吃。类似这样的还有苦瓜,以前绝对不吃的,觉得它苦,带着青气,后来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偶尔去餐馆点苦瓜来吃,味道却不及母亲炒的。我有次问她如何炒,她说先要用盐腌制几分钟,揉挤后洗净,过油,加青辣椒炒,辣椒最好辣一些。这样炒出来的苦瓜,苦味淡一些,偏辣,很下饭。
谈起苦瓜,想起台湾电影《女朋友,男朋友》有一句很长的台词,大概意思是要珍惜那个肯为你吃苦瓜的人。我想,我那么爱吃苦瓜,大概就是那种值得被珍惜的人吧。
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端午节许仙买了雄黄酒来吃,说是解毒辟邪的,他哪里知道白素贞是蛇妖,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当时看到这里,直为白娘子担心。不过也知道了有些地方端午有喝雄黄酒的习俗。
家乡不曾有喝雄黄酒的风俗,但包粽子,腌咸蛋,挂菖蒲、艾草是有的。包粽子是一件趣事,少时喜欢跟母亲去山里摘粽叶,一般和村人同行,男女老少,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粽叶有个好听的学名箬叶,都是一蓬蓬的长在阴凉地方,摘回来的粽叶需一片片刷干净,然后放进锅里煮,颜色不再鲜绿,变得更有韧性,清水洗净后晾干,等包粽子的那一天,用水泡一泡便可以用了。只要开始摘粽叶,小孩子也知道要过节了,心里欢呼雀跃。
不知何缘故,现在老家那边,端午已经很少见家门口挂菖蒲、艾草的。小时候端午节起床,父母会叫我和姐姐去田里割一些菖蒲、艾草回来,挂在门口,如今想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的人多浮躁,读书的人浮躁,写文的人浮躁,工作的人浮躁,总想着一跃龙门,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好事情。也不够讲究了,不肯沉下心来,认真把事情做好,不肯停下脚步,看一看周遭事物。那么些美好而有意思的事情,就在我们的浮躁和虚荣中渐渐消失了。
一家人又能吃一次团圆饭了,这在一年中也只会出现一两次。端午和家人围桌吃饭,喝几口冰啤酒,吃母亲的拿手好菜,趟着热汗,说着家乡话,真是幸福啊。
幸好我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