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影评口碑9.0,正式上映首周累计票房破13亿,夺得上周全球票房冠军。
不仅如此,打开手机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不是药神》早已经在朋友圈刷屏,成为周围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讨论的事情。你可能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一定能听到来自周围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
是怎样的一部电影,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总结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几个要点,你一定会非常有兴趣想要知道。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影片改编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男主角程勇原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男性保健品商贩,通过代理销售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宁”而“发家致富”。但是在国内,未经许可的仿制药物属于假药。就这样,程勇在警察的追捕、病友对生存的渴望、金钱的诱惑等现状中,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这部电影原型是谁?
这部电影有一个真实的人物原型——被称为“代购印度抗癌药第一人”的陆勇。陆勇在2002年被诊断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家境殷实的他在高昂的医药费用面前也不得不想办法找其他的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正版抗癌药“格列卫”每月就需要服用一盒,而一盒的费用就高达23500元!
陆勇原本是一个企业的老板,刚开始还能勉强负担的起这些药物的价格,但是每天接近800元的药物费用让他在两年间花费了近60万元。
正因如此,陆勇开始留意有没有更便宜的药物能够继续维持治疗。偶然间他听说印度有仿制的格列卫,价格是正版药价格的1/8,并且在持续降价,最低的价格是200元/月。
陆勇因此想办法购买到了这种仿制药物,并且将购买的途径分享给了病友。但是由于语言上沟通不方便,并且涉及到境外支付,很多病友并不懂怎么去购买,就拿钱找到了陆勇,让他代为购买药物。
这些救命钱,程勇没有私自克扣,全部用于替病友购买药物。
正因如此,当检察院以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时,数百位白血病病友递交签名信为他求情,希望法院能够对陆勇免于刑事处罚。
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停了药,就相当于等待死亡。
所幸,依照法律,最后检方撤销了对程勇的公诉,陆勇恢复了自由。
关于仿制药的讨论
影片正式上映后,关于“正版药”和“仿制药”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会疑惑,同样是一种药物,为什么正版药卖出天价,而仿制药价格却非常低廉?是谁“控制”了正版药的价格,让“求生之路”变得异常坎坷?
网络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也有很多:
- 药物的研发周期非常长,需要全面的临床试验等验证环节,制药企业投入的资金巨大(格列卫从研发到上市花费了约50年时间,投入超50亿美元的经费);
- 药物的专利有“有效期”,超过有效期后仿制药就成为合法药物,因此研发的制药企业必然会在专利期内抬高售价,以填补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以及盈利;
- 药物销售环节中存在多级代理,而每一级都会抽取一部分利润。
药物降价的方法则有下面几种声音:
- 等待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不再被限制,可以合法生产和销售。这种途径可以降低药物价格,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他们等不起;
- 至于对专利药物的强制许可,即像印度一样把药物的专利强制授权给国内药厂生产,目前国内没有先例,可能性较小;
- 目前主要是依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与制药企业进行谈判降低药物售价,并将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增加药物补贴。
除了上面这些,你还要知道
有些网友在看了电影之后,质疑影片抄袭美国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两篇电影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讲述了关于疾病和“买药”的故事,并且都讲述了受到药物主管部门的监管的情节。比较赞同徐峥本人的说法:中国故事就是中国故事,我们选取真实的事件,运用原型人物心中的善意,去虚构出影片中的人物。
不过,对于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男主角程勇,我们希望大家能和人物原型有一定的区分。
在电影中,程勇开始更像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也在不断接受这良知的拷问,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为大家眼中的“药神”。
这么刻画自然是有艺术方面的需求,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刻画,让我们带着“看喜剧”的想法,却在最后不由自主地留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