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深秋依旧,每天如同黄牛般只顾低头拉着车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匍匐前行,每走一步似乎都用尽心力,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总会不由自主地轻叹,"哦,好累啊!体力上的累根本不算什么,沐浴更衣后躺着安心睡一觉立马神清气爽。可是心力交瘁真的累,累无止境。
离第二单元的测试都过去两个星期了,心心念念的总结反思迟迟未动笔。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懈怠呢,怪不得一直没什么长进,都是有原因的。常言道:"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确实如此!
闲话少说,切入正题。第二单元的测试整体情况要比第一单元测试相对而言要好一些。我个人认为,在题型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孩子们有了第一次的失败,面临第二次测试考验的时候总会用心对待。所以在基础知识部分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孩子失分率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与第一单元测试相比选择题部分错误率大大降低,这值得肯定。当然,我很清楚,这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孩子们确实用心了,只要用心了,事情做起来就会圆满一些的。
再来谈谈阅读与写作吧。阅读与写作本身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事,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生命?但把这两件事放在教学舞台上比拼就是一场场哀叹的孽缘。
本单元的阅读分别是短篇小说和说明文,相比于第一单元的新闻叙事阅读这次的叙事类阅读难度系数降低了不少。但从我个人感受来说,我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行文没有美感可言,结构不是很精巧。故事讲的是一位公司老总在母亲百般要求下陪着母亲坐火车回老家,在人满为患的火车站偶遇老乡。老乡很苦,半夜偷吃了老总母亲的面包事后又坦诚向母子坦白了此事。紧接着又向众人讲述自己的遭遇后不仅仅得到了老总的同情,而且让老总深受启发,触动了老总的内心。最后给了老乡五百元钱,还把拖欠公司员工的酬金付清了。文章朴实易懂,文章主旨很明显。问题设置也不是太深奥。分为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结尾、根据文本内容归纳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题型是很常见的,第一类题型就是考察孩子们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梳理文章脉络,这一题失分的孩子比较多,他们的内心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但是他们不知道小说的故事发展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所以不会用相对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第二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结构,文章主旨,文章中心思想来思考,然后组织语言做出回答。最后一题其实真的很好解决,根据主人公的言行和故事来评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类题目孩子一般情况下失分率较低。但还是有小一部分的孩子不知所云,追究其根源是孩子们没有形成审题的意识,不知道该从哪一方面着手答题,没有针对性,没有层次,可想而知结果是怎么样的。
说明文是七年级有次测试做过的,说明对象是跟遥感技术相关的。问题设置就是检测学生对遥感技术特征的了解、让学生懂得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谨的特征。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挺有意思,给学生材料,根据材料来了解遥感技术的功用。这就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辨析能力了。其实说明文挺有意思,从一定的层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这篇文章已经遇到过,题型大同小异,但时隔多日对于心不在焉的学生来说,结果是一样的。面对不尽如意的结果我也只能干涩的苦笑,然后仰头长叹唱着“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继续耕作。
文言文一向是学生畏惧的,每一个单元的文言文题型设置都差不多,词语解释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第二类就是翻译句子,第三类就是解决文章中心问题。前面两题失分学生不多,但第三个问题提问方式有些绕,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答非所问,失分率较高,真的可惜。
这次测试的作文是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写班级的牛人。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来看,可以分为几个档次。有一小部分的孩子从叙事流畅、选材、语言优美程度来说都是比较好的这可以归为第一档次;第二个档次是,语言组织不错,叙事流畅,但选材不太好,这就影响了得分。第三个档次是选材不错,语言表达也还可以,但细节描写不够,过于笼统。第四个档次无论从选材、立意、还是语言表达以及细节描写都不合格,这样一来得分肯定低。能提笔写就不错了,暂且不去斤斤计较吧。也许有的孩子暂时与写作无缘,殚精竭虑也于事无补,可谓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轻叹息,黯然神伤泪沾裳。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孩子,就有千篇作文。孩子们的阅历与阅读思想和写作能力还达不到我们期待的目标,他们一直都在阅读写作的路上,可这是一条永远没有彼岸的路。他们苦,老师也并不轻松。请问除了守望相助,共同努力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