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语境下的语文教学何去何从

      对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改的关注已很多年了,2015年时任备课组长的我曾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前往作为新高考试点区的江浙沪一带考察学习。当时主要的学习收获是,初步了解一些新鲜东西,比如新课改理念和机制、生涯规划、走班教学、教师转型、新高考选拔机制等。通过7月11日至7月13日的集中培训,对语文学科新高考新课改,围绕关键词 “情景”和“任务”,从认知层面到操作层面又有了进一步的较为体系化的深刻领悟。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守正出新而不是邯郸学步。

    此次新课改学习,核心词是“新”。但这个“新”一定是建立在辩证语境之中的“新”,是守正出新,切忌为新而新。基于此,前面几位专家的某些观点就有些龃龉,比如,就“文本中心”这个话题来说,甲专家认为应该坚持“文本中心”,而乙专家却认为新课改应该化“文本中心”为“任务中心”。显然,我是反对后一说的。文本中心与任务中心两个概念其实并不冲突,没必要非此即彼,“任务中心”的任务如何落实,最终还得回到“文本中心”上来,文本始终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根本路径和主要载体,因而去“文本中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任务中心的必然落空,此提法也就显得多少有些虚妄。现在回到守正出新上面来,“正”,主要指语文核心价值的东西,即语文教学的雅正,或者说是根脉性的东西,需要一代代语文人的捍卫和赓续;而“新”,不过是手段性技术性的东西,如果说“正”是语文的“道”,那么“新”则是语文的“器”,大可因人而异。

      二.教师专业素养如何提升。

      新课改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改的输入端,课堂是新课改的价值终端。所以,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摆在各位同仁面前的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私以为,要站稳未来的语文讲台,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而专业素养的根本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思维、表达、审美、认知和判断。由此而推演,教师的身份角色应该是一个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鉴赏者,同时还是一个行走者、实践者。具体说,作为教师,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语文的世界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用语文为自己安身立命,还要为语文课堂开疆拓土。一句话,要让自己专业水平配得上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

      三.我们会拥有怎样的语文课堂。

      未来的语文课堂,其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未来者去深情展望或者无限憧憬,因为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然而,未来终归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努力呈现出美丽而奇异的现实。我理想中的课堂,首先是坚守,守住自己的本真,守住自己的风格(当然年轻的老师们必须经过万般历练,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比较看重坚守,正如我同样反对墨守成规,所以未来会不断学习,开阔视野,调整视角,打造全新的自己。其次,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富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一是有诗情画意;二是呈现出跨学科丰富立体的语文内涵;三是有独到的美学价值。再其次,着力营造语文课堂的生命气象,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对世界持有热烈的爱,对底层民间持有深切的悲悯。最后,形成三种基本能力,一是思辨力,二是判断力,三是审美力。

      综上,语文新课改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挖矿”,那么每个语文人首先得让自己或自己的课堂变成一座“矿”,然后才谈得上如何解决 “挖”的问题。因而,我们在今后的新课改践行中千万不能舍本逐末,甚至本末倒置,不能太过重视形式和技巧的东西;相反,有时候必要的返璞归真反而更显必要。如此,语文的本真就不会丧失,语文的精气神就在,语文的生命气象就在!愿我们的语文像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流的两岸荡漾着优美的思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