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接到父母来电,说地里种的红薯已经成熟了,等打过霜后就可以刨出来食用,历经风霜的红薯会特别甘甜……查看日历,不知不觉间,霜降已悄然来临。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即将开始。霜降,即为天气渐冷,初霜始降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岁月从来就不曾停息前进的脚步,踩着瘦冷的月光,秋向深处的步履渐渐加快了。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早霜”或者“初霜”,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菊花霜”。因为此时正值菊花盛开,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这是节气的总结,亦为文人的咏叹。
记忆中的霜降,在故乡的山水田园里表现得尤为显眼。深秋的清晨,漫步田野,看到庄稼秸秆上、蔬菜叶子中、草丛里,甚至田埂上,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低温的作用下,凝结成六角形的霜花,形成入冬前的初霜景象。此时,晨起体感寒凉,小孩们已经不敢像夏日那样赤脚走在田间地头了。
农人们可没有闲情去观察和歌唱这些白霜,他们只知道“霜降杀百草”,这时更应该抓紧时间,按照时令规律去劳作。《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说的就是霜降时节的收获。
与农人不同,诗人是多情善思的。秋风,落叶,冷月,初霜,总能引发诗人无限的感慨与诗情。
脍炙人口的,非杜牧的《山行》莫属。“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景中蕴诗,诗中有画,恰如一幅《秋山行旅图》。秋阳晚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样的魅力,怎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深得人心,尤其是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令人拍案叫绝。明代李东阳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最后的“月”“霜”二字,更是道出了天象、时令与心境的有机融合。
唐代诗人常建的《泊舟盱眙》,以霜入诗,催生人们内心的柔软情感:“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霜降的晚上,江水清澈,天气寒冷,久久未眠的旅人听着潮水不停地拍打着江岸,一轮大大的孤月似乎压上了城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由远及近暗含了无尽情愫的绘景之后,旅人喟然长叹:乡国万里,思之何极!
清代诗人史夔有诗云:“霜黄树色暗,地白人影小。”细细品味,这不单纯是写景,还揭示了“情由境生、境由人处”的道理。茫茫宇宙,天地万物,人都是渺小的。何以是小,何以为大?差别在于眼界与人心。
欧阳修的诗《新营小斋凿地炉》,则道出了日常生活随霜降而发生的变化。“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霜降过后,各种室外的劳作都要渐次停止,人们把门窗缝用泥涂严,屋里生起火炉代替暖和的天气,开始准备猫冬了。
特别有味道的,还有这首《竹枝词》:“几日清霜降,寒畦摘晚菘。一绳檐下挂,暖日晒晴冬。”晚菘这名颇清雅,菜却寻常,就是白菜。霜降时节,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冬菜。霜打后的白菜,秋阳一晒,菜窖搁一些,酸菜腌两缸,便可陪伴我们度过漫漫长冬。
霜天的寒凉中,这是一首充满暖意的小诗。虽然不知作者姓氏名谁,但那种笑对生活、淡泊安适的心境跃然纸上。原来,只要心态乐观心境平和,即使是一颗随处可见的白菜,都可以让人在季节变幻中生出满足与欢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