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继续还是放弃)是每个想跳槽职场人,不得不问自己的问题。3月,体制内对自己工作不满的我,带着这样的疑问,报名参加了个人战略课。我从之前急着想裸辞解脱,到认清自己的能力,静下心找准方向打磨自己。
每一位想跳槽的人,都应该先上一次《个人战略课》,审视一下你自己,再做决定。
在做学员的一个月时间里,我收获了在职场提升需要的三个燃料:可迁移的技能、有意义的经验、持久的关系。
这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除了日常的工作,还要自学完成17个音频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生成行业调研、个人对标、职业目标、发展路书4块作业,还要与5位小伙伴完成8次每次线上讨论。时间紧、任务重,考验着我的时间管理能力、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
想要跳槽的你,如果发现自己,总没时间去学习、完成作业。可能要重新思考,想要跳槽这件事是否对你很重要。或者跳槽只是因为工作做的不顺心,一种逃避的手段。那些我们总说没时间做的事情,潜意识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不重要。越是优秀的人越能挤出时间,有个学员,在结婚这样繁杂的人生大事面前,也没有耽误过课程学习。还有的学员,一边哄着1岁的奶娃睡觉,一边讨论,讨论的声音里,偶尔会还传来奶娃的哼唧声。所谓的时间管理,就是一种取舍,那些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我才会拨给它们时间。观察自己的行动,它们让我了解,什么最重要。
了解本行业前景和自己想模仿的标杆人物,都需要查询大量资料。课程也给了很多了解行业的搜索渠道,但我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太多。树立目标意识,能够舍弃看起来很好,但对作业没用的信息,能够在海量信息里知道自己要什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查询资料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自己是否熟悉本行业的一个检测。如果想跳槽到这个行业,却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趋势、前景一无所知,那么跳槽的选择,很可能是个“看上去很美”的决策。
听课和写作业,是很多线上课程的基本操作。个人战略课与之不同的特点,在于小组合作线上交流。每周三、六的晚上8点,需要小组成员克服各自的困难参加讨论,并担任课程记录、主持、给出赞美和建议等职能。况且,一个人做作业,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单一视角。而小组讨论,不仅可以能看到自己没意识到的盲区,还能从别人的发言,吸收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
讨论也好、作业也罢,都是外界的东西,我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在这一个月的过程中,能透过自己的选择,窥见内心。面对截止交作业的日期,是从一开始就精益求精,还是先马虎完成,想着以后再修改,可再也没改过?面对需要链接人脉时,是“算了好麻烦”,还是硬着头皮去突破?面对当众表达,是害怕表现的不好不敢呈现,还是表达真实的自己,来获得真实世界的反馈?工作中,让我讨厌的到底是什么?是能力不行,还是工作给不了我要的?“一花一世界”只要有人际互动,就能反映出自己做事、对人的一贯作风,看到自己与世界互动的模式。
要说这次课程,对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与小组成员的关系。我在十八线小县城体制内工作,没有反馈的学习总归有些孤独。可是这一个月的PBL小组学习,让我看到真实的别人和自己。别人很优秀,但也不是不可企及。他们也有他们的缺点,但这更可能是你的一面镜子。我们在关系中,自我碰撞到别人反弹回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镜子。我喜欢的部分,是我;我讨厌的部分,还是我。在个人战略课当下都做不成的事情,以后可能也做不好。
跳槽前,我也请你务必来个人战略课修行一把,看看你的职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